第三百四十六节 中美往事(1 / 2)

英国投降后,帝国得到了三个结结实实的实惠。首先就是爱尔兰。爱尔兰基本是在中华帝国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独立的,因此爱尔兰虽然是欧洲国家,但也自此成为帝国忠心不二的附属国。帝国在欧洲虽然盟友众多,但毕竟没有可以能建立军事基地的地盘。因此将新成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纳入帝国势力范围圈后,帝国也相当于在欧洲拥有了一个立足点和根据地;其次就是英国本土,帝国军从此可以在英国的威尔士地区和伦敦长久驻军,这也标志着曾悍然发动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大英帝国彻底被帝国踩在了脚下,中英两国持续百年的恩怨也得到了了结;而第三个实惠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领土问题。

帝国现在还没有收复的藩属国和领土,最要集中在藏南地区。此时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国传统番邦国家主要是尼泊尔王国、达拉克王国、廓尔喀王国、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哲孟雄)等,这些国家在英国吞并印度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入侵。在这其中,锡金王国和中国的关系最深远。锡金当初是西藏的一个邦,因此对西藏和中国中央政府都忠心耿耿,当英国殖民军强迫当时的锡金国王朵朗杰发表“脱离西藏,归附大英帝国”的宣言时,朵郎杰国王表现出了高度的气节,宁死不从(锡金已于1975年被印度吞并,中国在2005年才正式承认)。此时随着英帝国的覆灭和英国全球殖民体系的崩溃,帝国收复这些藏南藩属国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月中旬,接到圣武皇帝命令后的帝国中南战区司令龙兴汉调遣了一个最精锐的山地师,从缅甸西北部出发,向藏南地区挺进,兵不血刃地接受了当地英军和英国殖民机构的投降并正式解放了被殖民的藏南诸藩国。在帝国军的帮助下,原本支离破碎的藏南众番邦重新整顿并建立了三个依附于大中华帝国的藩属国:尼泊尔王国、不丹王国、锡金王国,其他那些“零碎”的地方都并入这三王国。三王国尊奉中华帝国为宗主国,被纳入帝国势力范围圈。另外,帝国军特地在锡金王国首都甘托克隆重地修建了一座朵郎杰国王的全身雕像,以纪念和缅怀这位对中华宗主国赤胆忠心的藩王。圣武皇帝额外下令,帝国军永久在藏南三国驻军,帝国政府再拨款一千万两白银给三国重建国家。

顿时,“圣武皇帝万岁!大中华帝国万岁!”的欢呼声响彻喜马拉雅山南麓。

除此之外,英国还霸占了西藏南部大片最肥沃的土地(这片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后世被印度厚颜无耻地“继承”了),因此解放藏南三国的帝国军又顺路收复了这片“西藏江南”的肥沃国土,将帝国的势力范围圈永久性地延伸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

英国的投降,也使印度地区进入了新的时代。

根据同盟国和英国政府签署的条约,英国必须永久性地放弃包括印度在内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因此英国驻印度的军队和驻印殖民机构也在英国投降后陆续撤离。此时的印度,已经彻底陷入了内战的混乱和动荡中。在很早之前就得到帝国暗中支持的印度穆斯林势力已经正式建立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并组建起了超过三十万人的军队。尽管驻印英军和附庸于英国殖民机构的印度傀儡军竭力镇压,但这把由帝国放起的大火还是烧遍了大半个印度。随着巴基斯坦军的奋勇作战,巴基斯坦此时的国土已经包括印度西部的近80万平方公里和印度东部的10多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印度的四分之一。随着驻印英军的撤退,独木难支的印度政府更加无法抵挡愈战愈勇的巴基斯坦军。之后的三月份和四月份,在中华帝国政府的斡旋和调停下,无路可走的印度政府被迫接受中巴双方开出的条件,对印度进行“分而治之”。印度西部的85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印度东部的15万平方公里土地正式“合法”地独立出印度,为印度穆斯林所建立的巴基斯坦的国家领土,剩余的3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则归属于由印度教徒建立的印度共和国。除此之外,中华帝国又乘机调遣了中亚驻军和中南驻军,蚕食了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的不少领土,使印度边境几个有中国历史渊源的邦名正言顺成了中华国土。

印度彻底分裂了。对于这个残酷的结局,一直提倡“非暴力”运动的印度圣雄甘地在首都德里的广场上悲愤交加地呼喊:“让印度在烈火中燃烧吧!我们决不放弃祖国的一寸土地!”

驱车从甘地身边经过的帝国调停官员们看都没看他便匆匆而去。车子上,曾秘密前来和甘地商谈中印合作对抗英国的帝国中南战区参谋长蔡锷中将则用怜悯的眼神看着这个精神近乎幻灭了的人,然后摇了摇头叹息道:“家破国亡、人民为奴,不知血肉反抗、以暴制暴,却搞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试图用清水来熔化子弹,迂腐至极,真是可怜可笑又可悲哪。”

独立后的印度自然拒绝成为帝国的附属国,而独立后的巴基斯坦则飞速地投入了帝国的怀抱,成为帝国在以后遏制及抗衡印度的重要力量。被肢解后的印度虽然还很大,但已经完全处于帝国的包围和封锁中。

世界大战进行到此时,美国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众矢之的。举目全球,除南极洲和中立的南美洲外,亚洲、欧洲、澳洲、非洲四大洲已尽皆被同盟国阵营所占领,甚至连美国北部的加拿大和南部的墨西哥也成了同盟国的地盘。美国眼下的处境,让美国已经成了怕是有史以来最危险的国家。全世界都成了同盟国的领地,而美国则要对抗整个世界。

同盟国一边忙着消化英法俄三国覆灭后的巨大战果,一边则积极进行着对美作战的准备。三月初,进入大西洋的中华帝国印度洋舰队和太平洋分舰队兵不血刃地攻占了古巴、牙买加、多米尼加、海地等地区在内的加勒比海地区,随后又占领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中美洲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局势动荡、人口稀少,因此帝国军攻占这里的过程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根据帝国和西班牙、葡萄牙二国的协议,加勒比海地区转让给西班牙作为殖民地,墨西哥和巴拿马之间的中美洲地区转让给葡萄牙作为殖民地,虽然地盘并不大,但也或多或少地抚慰了这两个世界上第一批日不落帝国的强国心愿。但是帝国也有权在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区修建军事基地并驻军的权力,而当地殖民开发的利润收益则归西班牙和葡萄牙二国。帝国此举的目的共有三个:首先是进一步地控制北美洲,其次是拉拢西班牙和葡萄牙二国,为帝国在战争结束后有可能产生的新的争斗或爆发冷战而结交盟友;第三则是因为这些地区也非常靠近美国本土,帝国军可以在这里修建海军基地、航空兵机场等设施,以便为接下来的对美作战而奠定基础。

实际上,由于帝国的慷慨大方、坦率诚恳,再加上雄厚的国力,这使得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兰、希腊、爱尔兰这些欧洲国家在政治立场上比起亲德来说已经更加略微地亲华。帝国虽然对外屡屡征战杀伐、开疆拓土,吞并无数地盘,但由于懂得惠及盟友,不恃强凌弱,不对盟友搞霸权,因此照样朋友遍天下。这也是帝国对外策略的成功体现。

眼看世界大战已经是胜利在望,不管同盟国内部还是帝国内部,都涌动着一股兴奋难抑的躁动气氛。为了再度鼓舞士气,确保这场对美作战不会出纰漏,圣武皇帝于三月中旬颁布圣旨并通过了国会的批准,继而由国务院正式宣布:作为对为了帝国而浴血奋战的全体帝国陆海军将士的嘉奖,帝国政府对军队再度加薪,陆海军各部队的军饷全部翻倍,北美远征军各部队的军饷增加两倍;同时帝国政府额外拨款一亿两白银,用于进一步改善阵亡将士遗属和伤残将士的生活,以及为阵亡捐躯将士们修建陵园、纪念碑、英烈祠所用;除此之外帝国政府再拨款一亿两白银成立“战功基金会”,专门用来奖励在接下来作战中立下战功的官兵。

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帝国政府已经不缺钱了。除了帝国地大物博的本土和辽阔的海外领地能为帝国政府带来滚滚财源外,帝国军队还又在英法俄三国捞了巨额的资金或战争赔款。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上的原则,除了建设国家、发展民生外,用这些资金嘉奖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以鼓舞士气也是最合适的了。毋庸置疑,遍布全球的帝国各个占领区和战区里,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特别是北美远征军各部队,不但军饷猛增至以前的三倍,而且那一亿白银的战功基金会也基本就是给他们准备的,因为除了北美,帝国军其他部队也没有什么机会立功了。霎那间,北美远征军的二百多万大军无不士气鼎沸,求战之心也日益迫切。

对美作战,除了帝国的14个集团军、220多万部队外,各盟国也遵守约定而调集重兵。准备协同帝国军作战的德国两个集团军、奥匈帝国一个集团军、意大利王国一个集团军都已经在英国境内或法国境内准备就绪,另外,奥斯曼帝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芬兰共和国、希腊王国也都象征性地派遣了几个师或一两个步兵团参战,甚至连刚刚独立建国才两个月的爱尔兰共和国也忠心耿耿地跟在中华帝国后面出动了一个师参战。而得到帝国给予的好处后的西班牙王国和葡萄牙共和国自然也不愿意背上一个“不出力却吃白食”的臭名,因此也出动了几个师划归给帝国军指挥。这样除了帝国军外,同盟国还有超过70万军队准备投入对美作战中。从总体上看,整个同盟国可谓是众志成城、各国一心,在如火如荼的备战气氛和情同手足的盟友感情中紧紧团结着,以“狼狈为奸、坐地分赃”的宗旨准备彻底干掉美国然后瓜分这场战争的最后一块胜利果实。

美国的处境可以用坐以待毙来形容了,但美国政府也绝不甘心束手就擒。三月底的时候,通过永久中立国瑞士,美国政府“扭捏”地向同盟国暗暗透露一丝希望能够和谈停战的念头。尽管这种低声下气、有求于人的外交态度让威尔逊总统和国务卿威廉·詹宁斯·布莱恩等美国高层都感到十分难以接受,但国家的生存毕竟才是第一位。

虽然美国政府使劲浑身解数,但仍然碰壁而回。原因也很简单,同盟国阵营内对美作战是以中华帝国为主力,德奥意土等国都已经满足于本国在亚欧非占领区内获得的成果,因此派出军队协同作战也是履行盟友的义务,并不会对同盟国对美作战的整体策略有太大的影响。同盟国对美国的态度,基本取决于中华帝国对美国的态度。而中华帝国开出的和谈条件是美国所绝对不能接受的,中方的和谈条件共有三点,并且言简意赅:

一、美国必须把北纬45度以北的北部领土全部无条件且永久性地割让给中华帝国;

二、美国必须把原墨西哥的230万平方公里的西部领土全部无条件归还墨西哥;

三、美国必须在本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割让3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北美印第安人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