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猜疑——婚姻的巨大杀手
(1)家里有个醋罐子
小f和妻子小艾都是独生子女,两个人很相爱,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不平静。
小f性格比较内向,恋爱的时候,他被活泼开朗爱打扮的小艾吸引,他非常喜欢小艾爱说爱笑的性格,觉得跟她在一起非常快乐。婚后,他看不惯小艾的性格,每当小艾跟其他男性朋友说说笑笑时,小f的心情就会非常郁闷。小艾看到他又不高兴了,就叫他“醋罐子”。小艾觉得老公吃醋是在乎自己,笑一笑就过去了。
一天,小f在路上遇到一个亲戚,亲戚问:“怎么就你自己?我刚才好像看到小艾和一个人在一起,我们以为是你们两个,隔得远,叫了好几声也没理我。”小f听了之后很不是滋味,回去就试探问小艾今天干吗去了,跟谁在一起。小艾忍无可忍,冲小f发火,说他不信任自己,别人说一句话就猜疑她。
小艾的态度让小f更是不安,他认为自己随便问问,不至于让小艾有这么大的反应。更加觉得她心中有鬼,两个人大吵一架。
那次吵架之后,两个人冷战了半个月。后来,小艾跟同学吃饭回家晚了,小f知道小艾的前男友跟她是大学同学,心里很不爽,就指责小艾结婚了也不顾家,自己一个人出去潇洒。小艾不服气,跟小f又吵了起来,最后,小f说:“你就是找借口出去找你的前男友……”
听到小f这样说,小艾一下子就懵了,她气急败坏地说:“离婚吧,日子没法过了。”
(2)疑心生暗鬼
猜疑心理是心因性的神经过敏,属于偏执人格的特征。在恋人或夫妻相处中,猜疑的破坏性极强。比如上面案例中的小夫妻最终走向了离婚。
疑心生暗鬼,这个“鬼”就是猜疑者封闭性思路替代了正常思维,他给对方贴上一个假想的标签,然后猜想对方的心思和种种行为,以此来印证自己的怀疑是对的。对方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摆脱,就如“鬼”上身一般。
(3)远离过度猜疑的偏执狂
如果一个人过度敏感猜疑,就会成为偏执狂,这种疾病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形成偏执型精神分裂。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l向我哭诉,她和男友相恋一年多,刚开始简直是完美恋人,对她出奇地好。随着关系建立,男友越来越吃醋,天天打电话问她到哪里去了,跟谁在一起。回信息慢一点,就会怀疑她和其他男人交往。如果他频繁打电话小l不接,他就会暴怒,甚至动手。小l忍受不了,就去找其他男性朋友倾诉,结果他知道了,把小l往死里打,那次还惊动了警察。小l不敢与他分手,因为他威胁如果分手会杀了她和全家。
小l的男友就是偏执狂,他执着地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敏感多疑,容易激动,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恋,不择手段。根据多个国家的统计,情杀案件中大多数为偏执狂。
偏执者心中最担心的事情——爱人离他们而去——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的,也是最害怕发生的。他们毫无根据对一些自己看到的事,比如爱人不接电话、接到陌生电话、晚归等进行各种假设、猜想、主观加工。最可怕的是,他们对自己加工过的“事实”信以为真,内心的巨大恐惧转化成巨大愤怒,促使他们做出恶性杀亲事件。
(4)猜疑,重点不是猜,而是“往坏里猜”
猜疑如此可恨,为何我们却一直沿用这个心理机制呢?原因只有一个,它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这是人类祖先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必要方式。最初,人要了解动物的规律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后来,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某人的行为来猜测对方的想法来达到与人建立关系的目的。基于此,人类才有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种心理机制,必然在一定的情境下起到积极作用,猜疑心理也是。所以,猜疑心理慢慢成为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猜疑。
喜欢猜疑的人,如果有一次猜中了,会更加执着地相信自己的猜测是对的,即使对方已经改过自新,他们依然会深信自己的猜疑。因为他们无法确信对方能够让自己放心,而且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一些负面信息更是让他们恐慌,于是,他们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心理,不断地猜疑追查。对方也会慢慢磨掉耐心,选择彻底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