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你的婚姻是否在重复原生家庭的模式?(2 / 2)

原生家庭会让我们受到一些心理创伤,为了让自己免受痛苦折磨,我们会采取很多方法保护自己,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比如,一位母亲对孩子要求特别苛刻,经常会批评贬低孩子。母亲会不断跟孩子讲:妈妈是为了你好。当孩子在成长中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之后,母亲告诉他:不要在乎自己的不良情绪,你还不会处理情绪,长大了自然就会了。于是孩子学会了“压抑”的防御机制,是为了自己当时免受不良情绪的折磨。可是,因为不良情绪需要疏导,不能被长期压抑,所以,到了高中时期,就可能形成严重的强迫症。

另外,原生家庭会把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带到新生家庭。比如一个不喜欢吃辣椒的人娶了爱吃辣椒的老婆;一个不爱收拾家务的人嫁给了一个有洁癖的老公;一个上进心强的老婆忍受不了老公的拖拉、不上进;一个大男子主义的老公接受不了男女平等的观念,非要让老婆自己承担家务等。本书第一章提到门当户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会减少很多摩擦,有利于夫妻间沟通和理解。

婆媳关系也是原生家庭遗传过来的。如果原生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大于婚姻关系,就会导致婆媳矛盾,因为婆婆和媳妇会为了争夺一个男人的爱而发生冲突。

(2)原生家庭影响我们对爱的选择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处模式,给孩子营造了不同的成长环境,这就造成了孩子长大后在爱情选择和处理情感问题上会有所不同。

如果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就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过于自恋,掌控强。因为在孩子心中,原生家庭就是自己的世界,父母几乎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但是,出了家门,走入社会,在与同学朋友交往过程中,他们明显感觉世界并不是围着自己转的,于是他们心理失衡了,会有自卑感和失控感,但为了保持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讨好别人。这样的家庭状况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忧郁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他们在婚恋中会比较任性刁蛮、不讲道理、爱生气,需要爱人哄着自己。他们会对成熟稳重的大叔型或姐姐型的对象情有独钟。

我们多次提到恋父、恋母情结。这样的人在小时候没有与异性父母很好地分离,心底就对异性父母产生过多的依恋。比如,父亲因为在外地工作或者经常出差,在男孩儿的成长中缺失,男孩儿就很容易对妈妈产生过多依恋。青春期性萌动的时候会把性对象投射到妈妈身上或者转移目标,爱恋老师或者阿姨辈的人。

这些是恋母情结非常严重的表现。倘若情结不是很严重,则会在婚恋中找更像妈妈的人做伴侣。他们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一旦遭遇感情挫折和婚姻失败,他们比旁人产生更大的痛苦,因为在他们内心,失去的不仅是爱人,在潜意识里是在与自己的母亲决裂,这是他们无法割舍的痛。

从小在父母吵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非常缺乏安全感。因为0~6岁的孩子非常弱小,需要父母保护才能活下来。而且小孩子还不能识别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他们认为自己与父母(父母就代表自己的世界)是一体的,认为“父母好,我就好;父母不好,我就不好”。而且他们对声音很敏感,父母大声的争吵会让他们非常害怕,会自动产生这样的思维:是我不好,父母才会吵架,父母一吵架,就不要我了。

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家随时都会散掉,自己随时都可能被抛弃,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一般会形成两种极端个性:一种是攻击性强,沿袭父母的行为方式,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容易形成冲动型人格;一种是极度自卑懦弱,没有主见,很怕被抛弃,容易形成依赖型人格。第一种人在感情中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使用家庭暴力。第二种人因为害怕被抛弃,猜疑敏感,过度黏着对方,对方会感到窒息而逃离。

童年期,如果父母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包括离异家庭的孩子,孩子就难以形成归属感,会有很强烈的被抛弃的感觉。因为与父母连接太松散,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很难信任别人,不懂得如何去爱,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会患得患失。我有一位来访者,女朋友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在相处两个月之后,女孩儿突然提出分手,他不知所措。后来通过细致分析,他明白,这个女孩儿过于敏感多疑,过于悲观,当她感到一点点不如意,就赶紧中断关系,因为她怕关系亲密之后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不会表达情感,一般心里有想法不表达出来,会让别人去猜。如果对方猜不中,她就以为对方不懂自己,没有必要再延续感情,然后把自己包裹起来,成为拒绝融化的冰。

过于在意别人看法的父母,会压抑孩子的自我,容易使孩子过多猜测别人怎么想,造成强烈的内心冲突。我的一位来访者在高中的时候,因为体弱多病,班里开空调太冷他受不了。但是他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怕别人嘲笑他,于是在说与不说的纠结中,成绩下滑,注意力不集中。大学毕业后,遇到一个女孩,偶然原因两个人在一起,但是女孩的很多做法让他不满意,但是怕伤害女孩儿,怕别人说自己不负责任,怕女孩找他麻烦等,最终没有提出分手,结婚之后就抑郁了。

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的家庭,比如父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孩子内心会出现分裂。现代心理学通过多年系统的观察发现,婴儿是天使和魔鬼的合体,而且年龄越小,他身上的恶就会越可怕。不过,他们只有心理上的恶,因为没有真实的攻击性,所以构不成伤害。可是,不是每一个婴儿都会成为恶人,是因为爱可以转化恶。如果一个孩子能和他的亲人建立稳定安全的关系,孩子身上的恶就会转化成善,成为天使。可是,如果他与父母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而且,父亲的打骂让他又畏惧又愤怒,妈妈虽然能安抚,但又在纵容他的恶。因此,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一个严苛,一个娇纵,一场自作聪明的家庭角色游戏,可能会塑造一个欺软怕硬、逃避责任、编造谎言、两面三刀的“双面人”。这样的人,在婚恋关系中,很会说话,平时对情侣很好,但是他们会经常说谎,背着对方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成天把钱挂在嘴边的父母会培养出过于物质化的孩子,孩子会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为了金钱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父母对感情不忠诚,孩子也很难对自己的感情负责;重男轻女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夫妻关系恶化。

(3)化解之道:走出原生家庭

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的人,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组成新生家庭,我们必须要明白双方在家庭文化、互动模式、家庭规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然,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甚至三败俱伤。

很多家庭模式会代代相传,如果我们没有自我觉知,就会陷入这种家族噩梦中无法解脱。所以,培养我们的觉知,从潜意识主宰过渡到意识主宰,了解自己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走出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清理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不都是负面影响,还有很多正面的。即使是正面影响,也会因为两个家庭的差异导致一些矛盾冲突。夫妻双方最好坐下来把自己的家庭习惯和规则摆出来,慢慢地调整融合变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新生家庭的习惯和规则。

第二,觉察心里情结的根源。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我们就需要深入探究在这个情绪背后有怎样的心理情结,是怎样的心理创伤一直没有得到疗愈。

第三,与过去划清界限。并不是我们找到了心理情结、宣泄了情感,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每个人在相处中都或多或少带着过去的影子,夫妻双方要留意一些看似是因现在而引发,却是指向过去的情绪。尤其是丈夫,不要一发生矛盾就躲到自己的洞穴里面去,而应勇敢地与妻子一起找到情绪的出处,然后在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明白告诉对方: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不要发无名火。

第四,培养出新的应对方式。每个家庭都会建立新的规则,这是家庭成长的基础。而人是终身成长的,随着社会交往和朋友圈子的扩大,每个人都会不断吸纳一些新的规则和理念,不断充实着新生家庭。孩子出生后,父母不仅要统一教育理念,还要进行自我提升,培养新的应对方式。比如,丈夫要收回玩心,做一个负责的父亲,妻子要多鼓励丈夫,丈夫多体贴妻子,为孩子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同时为孩子将来的新生家庭做好榜样。

作为新生家庭的成员,我们不能把对方当作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替代,而应真正把对方当作一个人看待,不能简单地复制原生家庭的婚姻模式,而要察觉彼此的情感,进行良性的情感互动,恰当满足彼此的内心需求,营造新的婚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