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差异的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有机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夫妻间的差异可以作为我们探索对方、了解对方的契机。我们带着好奇去与对方相处,处理差异造成的分歧和矛盾,并寻找有效方式解决矛盾。当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夫妻之间的感情也会融通,加深彼此的亲密度,而且能够拓宽我们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让我们在处理差异的过程中得到共同成长。
小戴是一个“90后”女孩,结婚不到一年就闹着与老公离婚,原因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很大。婚前老公对小戴的关怀无微不至,婚后发现他大男子主义,喜欢挑剔和控制,而小戴个性很强,不愿意被老公压迫和控制,两个人经常为一些小事情吵架。后来因为多次产生矛盾,两个人因为婚姻濒临破裂来寻求婚姻救助。
我帮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彼此都过于关注自我体验,没有顾及对方的感受,不肯接纳彼此的差异,还有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心理情结等。当他们认识到各自的问题,接受了一些婚姻指导,愿意为婚姻做出努力的时候,双方的情绪有了很大缓和,离开的时候两个人是手拉手的。
差异带来冲突,冲突带来痛苦,但是,任何痛苦都是“化妆的祝福”,是上天用它来提醒我们: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我们如果能充分体察自己的痛苦,找到根源,彼此都可以在婚姻关系中得到成长。
(3)与差异和平共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婚姻关系中,69%的问题是无解的。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有些毛病,挑了一辈子对方都没有改变。比如,我与老公结婚二十年。老公心思细密,从结婚开始就有记账的习惯。我性格大大咧咧,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刚开始在他的监督下记过一段时间,后来忙了烦了就不记了,为此吵过好多次,相持了不下十年,后来他看到实在改变不了我,就放弃了。他记他的,我花我的。
一般情况下,你会通过命令、控制或强迫等方法消除差异,使对方与自己保持一致。但是,你越想改变对方,对方的问题越明显。夫妻双方就在控制与反控制中不断累积矛盾。我见过一些夫妻,因为不接受对方的差异,总想改变对方,争吵几十年,孩子大了实在过不了了,就离婚了。也有的夫妻争吵一辈子,甚至经常摔坏家里的东西(水杯、碗筷、锅盖等响声大不值钱的东西),但是却能相安无事过一辈子。
(4)差异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解决差异引起的矛盾
差异造成误解,误解导致冲突。差异并不可怕,在相处中由于差异带来的矛盾冲突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如何解决差异引起的矛盾呢?
任何一种带有倾向的解决方式都会带来新的矛盾,累积愤怒,所以要想真正解决矛盾必须做到双赢。
第一步,我们要在最初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婚恋之初,我们习惯于掩饰自己,不表现出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很在意自己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使对方以为遇到了一个对自己好、懂自己、跟自己沟通毫无障碍的人。随着感情加深或者婚姻平淡,我们越来越不愿意讨好附和,双方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对方由于心理失衡会产生很大愤怒,从而引起更大冲突。如果我们之前先表明我们的立场的话,对方会权衡之后做出选择,对方先接受了差异,再积极地去解决这些差异,矛盾自然就会少很多。
第二步,先不要着急改变对方,一起探讨各自立场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是经过潜意识审核通过的,也就是说,潜意识里都隐藏着我们真正的心理需求。或是担心、恐惧,或是期待、渴望等。这些心理需求才是我们真正在乎的,想要真正得到满足的。比如上面的案例中,小戴想周末回家陪父母,因为做人妻很辛苦,她希望回家享受做女儿、被父母照顾的幸福快乐。丈夫却想和朋友一起去野餐,他担心的是如果自己不答应朋友的邀请,怕被朋友笑话自己“妻管严”。
如果妻子和丈夫都各自坚持自己的决定,两个人的争吵就会升级,各自抱怨对方不理解自己,只考虑自己。但是如果说出内心真正的心理需求(双方也可以把自己心里想说的写在纸上,放在一起),就会更大程度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丈夫明白妻子渴望被关爱的心情,妻子明白丈夫重视友谊和想拥有自己空间的心理需求。
第三步,双方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
明白了两个人的需求,在相互理解的情况下,做出符合两个人心意的决定,比如,这个周末妻子先陪丈夫去野餐,下周末回家陪父母。或者双方相互理解,满足各自的需求,互不干涉。相聚之后相互分享各自的收获和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说:人们因相同而有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夫妻之间因为差异有了分歧和矛盾,我们可以把这些矛盾作为提升自我的契机,体察自我,体验对方,拓宽心胸,提升自我。这样,我们的家庭才会更健康和谐,我们的人格才能更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