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相信
一见钟情的“感觉控”吗?
茫茫人海,多少人与你擦肩而过?多少人与你有一面之缘?多少人与你同窗共事?多少人与你举杯同醉?可为何你还形单影只?原因很可能是:锲而不舍地寻找让自己有感觉的人。
(1)我一定要找到你
小杜是一个时尚有个性的女孩,最近几年,她几乎成了相亲专业户。同事、亲戚、朋友轮番给她介绍对象,下了班、周末、放假,小杜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个相亲场所。她跟朋友自嘲说:“我呀,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其实小杜的本身条件很好,研究生毕业,长相清秀、打扮时尚、性格开朗,父母虽然是工薪阶层,但因为父亲是公司的中层领导,薪水不低,家庭条件也不错。按理说这样的条件找个对象不是太简单了吗?可是,27岁的小杜愣是一个都没看上。当然,也有极少数先于小杜说拜拜的。
小杜的妈妈想通过《非诚勿扰》替女儿找对象,被小杜一顿猛批。
父母着急,问她想找什么样的,她说:“我总得找个自己有感觉的吧?没感觉,怎么过日子?”这句话,成了小杜回答父母的标准答案。
小杜找我咨询的时候,我问她:“你一直要找的感觉有没有量化的标准?”她说:“感觉哪有标准啊!”
咨询了一段时间之后,小杜兴冲冲地给我打电话:“我找到了!我找到让我有感觉的人了!我真无法相信,我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觉得是他了。他的外表,他的笑容……总之我觉得他能读懂我,能够走进我的心里。我们坐在一起,哪怕不说话,也能感觉到对方。他发来的每一条信息,打来的每一个电话都让我心潮澎湃……”
(2)我们在寻找熟悉的感觉
我问小杜:“你是否感觉对他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对对对,你怎么知道?”小杜惊讶地说。
“你的潜意识告诉我的。”我说。
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三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了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女孩接触的第一个异性是自己的父亲,男孩接触的第一个异性是自己的母亲。这个记忆深深刻在潜意识里,长大后女孩喜欢像父亲一样能保护自己的男性,男孩喜欢像母亲一样对自己温柔体贴的女性。所以,这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觉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我们的大脑还像是一个刻录机,在成长过程中,理想伴侣的形象会不断地完善。因为很多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让我们有过温暖或感动,或者感觉这个人很“特别”,让我们感觉非常愉悦,于是不知不觉中这个人身上很有吸引力的特点就被我们的大脑记录下来,添补到理想伴侣身上。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兄长、老师、同学,或者明星等。
(3)特别有感觉反而不是好事
小杜沉浸在爱的感觉中,她觉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没有一处不合自己的心思。他那么帅气阳光,那么成熟稳重,那么体贴温柔,那么有耐心,他能欣赏自己的每一部分。关键他还很浪漫,每周给自己写一封情书,还会给自己制造很多惊喜。小杜贪婪地享受着爱情,这份感觉真是太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