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给孩子建立起安全岛。有些父母自己还没有成长就有了孩子,对于孩子他们不知道怎么养育,或者交给自己的父母,或者只顾玩自己的,冷落孩子,都无法让孩子形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我意识。
存在感与自我意识有很大关系。有一句话: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妈妈能够看见孩子的存在,所以孩子就存在。孩子是这样理解的:我发出声音,妈妈能回应我,我就是存在的;妈妈不理我,我就是不存在的。
我笑了,妈妈也笑了,原来妈妈喜欢我笑,所以我就是存在的,有价值的。不管我哭还是笑,妈妈都不在意,那么我就是不存在的,没有价值的。因为3岁以内的孩子是没有你我之分的,他们感觉世界与自己是一体的,他们会以外界的反应来定义自己,比如妈妈喜欢我爱我,就是可爱的;妈妈不理我,扔下我,我就是被人抛弃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因为怕被别人抛弃而不断地讨好别人。
另外,一个孩子自信的建立源自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父母总是挑剔批评自己,孩子就会把父母的评价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他们拼命做事情,目的就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用外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周围人怎么评价我,我就是怎样的。他们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会忽视自我的需求和情绪,迎合别人的需要,会不断去为别人做事情,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当这个孩子长大后,会依然延续这样的模式,去讨好周围的人,努力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好人。结婚后,他们也会全心对配偶好,生怕配偶说自己不好,抛弃自己。他们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总是表现得很听话,很顺从。他们只是希望对方能够不离开自己,甚至卑微地容忍配偶的第三者存在。
(3)好人为何容易被抛弃
我们先来看一下基本人格的形成机制,就可以想明白这个问题。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按“快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地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追求最大快乐的本我,自我调节本我在现实允许范围之内得到满足。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现实原则”包括周围人的评价、做事的结果、得到的惩罚等,这些顾虑都可以让一个人采取相应的方式规避风险。比如,妻子是一个听话的好女人,丈夫经过屡次试验,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妻子都不会惩罚自己,他就不会顾及妻子的感受。所以,有好女人的家庭,丈夫一般脾气暴虐,或嗜酒,或好赌,或挥霍,或频繁发生外遇。
在这样的家庭中,好女人除了奉献,对配偶没有一点约束,男人就很容易肆无忌惮。越是怕被抛弃,配偶越是不重视自己,抛弃自己。
解决之道
不做好人,要做自己。
没有自我的人会把别人的评价当作假自我,为了让自己体验到存在感和价值感,他不断地付出,不断地奉献,但当别人对他改变了态度,他的假自我瞬间崩塌,体验到巨大的虚无感,这让他生不如死。
经常有人说:我总是为别人考虑,为什么别人总是会忽视我呢?确实如此。一方面我们把他们惯得理所当然了,因为我们太好了,从来不向对方提求,所以对方就会理所当然地以为我们没有要求。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害怕被拒绝。当一个人向我们提出要求,我们因为自身利益拒绝他,他下次就会考虑,这次提要求是否还会遭到拒绝。怕被拒绝的恐惧让他对我们产生敬畏心理,必然也会以礼相待,尊重我们。反之,没有了这种恐惧,对方就会肆无忌惮地指使我们做事。
换句话说,关照自己的内心需求,学会拒绝。
尊重自己需求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的需求,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想要什么。
在婚姻中,要先学会关爱自己,才能有能量去爱配偶和孩子,照顾他们的需要。不爱自己的人,要么过于依赖,要么过于控制,这样的方式都会使婚姻的天平失衡。
有的来访者说,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这是严重失去自我的表现,要找回自我,就要通过专业心理疏导找到根源——是什么压抑了自我,清除这些心理障碍,慢慢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