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烽火岁月(2)(2 / 2)

帝国资本 鸟飞 1069 字 2020-12-25

他立志改变这一切。

李恪从来都是一个行动派,说干就干,大病初愈之后,他简直脱胎换骨,以更加从容的姿态投身各种社会活动中。

可惜他太渺小了,在巨大而腐朽的官僚体系面前,根本微不足道,他的言行在彼时保守的社会中简直大逆不道,特别另类。

然而即便自己成了一个异类,但其实李恪并不孤单,彼时本地不少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也日益看清了时代趋势,对野蛮愚昧施政不断发起反抗,并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场不大不小的斗争。

百年来满清政权对待这些威胁自己统治的异类毫不留情,彼时不少青年才俊惨死其手,如数十年后他的同乡、《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成为七十二烈士之一,令人扼腕叹息,便是其中一例。

此时李恪的风格还是比较温和的,毕竟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兵勇,他还没有想过采用暴力的手段,然而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与失望中,李恪也逐渐意识到改良这条路不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要改变这个历经千年的腐朽体制谈何容易?

可是就这么放弃也是不可能的,李恪也不会不甘心,恰在此时,当地局势彻底失控,有人带头正式起义。

城中大乱,形势危急,然而李恪依然犹豫不决ashash自己一旦动手就是一条不归路啊。

然而他此前的言行和活动早已暴露了自己的立场,此时有官兵前来捉拿他这个可疑分子,李恪深知一旦落入敌手,必死无疑,于是奋起反抗,当场斩杀来捕官兵。

看着满地四溅的鲜血,一片狼藉不堪的现场,联想到目前的处境,李恪已别无他法,战斗才是改变的唯一途径,也是唯一的选择,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投身这场抗清起义!

而战斗经验丰富的李恪作战十分勇猛,不仅战斗素质好,而且知晓谋略,因此在起义中屡建奇功,很快获得了信任并成为一方将领。

对于镇压这方面,清廷实在太有经验了:

虽然对外敌束手无策,但是他们对付这班刁民绰绰有余ashash几日后他们随即命两广总督抽调大批军队前来镇压。

反间计、招安诱降,强力剿灭,起义军浴血抗击,前仆后继,终寡不敌众,损失惨重;最后义军首领被内奸出卖斩首于众,起义最终失败,成为清末沿海抗清斗争的一朵小浪花。

然而凶残的当局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为了惩戒起义者更为警示后来者,抓捕者使用了连坐制度,用各种非人的方式屠灭了他的族人,又制造了一桩人间惨剧。

而李恪凭着矫捷的身手侥幸逃了出来,但明显此地已不可久留,本就是水手出身,于是慌乱之中他乘船出海南渡逃难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国人总是对外人如此胆怯懦弱,对自己人却这么凶狠残忍?若说没有血性,百年来内斗不断,百姓血流成河;若说有血性,自有宋以来到近代马江海战、甲午战争都是一忍再忍,再到几十年后将东三省拱手相让千年来,堂堂中华男儿啊,都是这么窝囊!

说到此处,媚姨重重拍了桌子,气不打一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