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2 / 2)

食缘稼穑 倪丁莹 1590 字 2020-12-24

康家能从府城能以低价拿到素油,那是沾了谢家的光。谢家拿货量是千斤起的,他家进这么多油,不光是姐弟俩脚店用的,光脚店用的话肯定用不了这么多,而是和灵山寺脚下几家专卖油炸小食的小贩一同合买的。

植物油价格偏高,就乡下而言食用范围没有猪油广。毕竟猪油可以自己炼制,而植物油却是自己做不出来的,得去油坊买或者换。可以说,

许家发了迹也没丢到油坊这个祖业,甚至还发扬光大了,府城一半的植物油来自他家油坊。镇上的油坊生意算不上特别好,没关张是因为这里是祖居地,油坊是最初的那份家业,有传承在里头。

连正的理由是,如果康家想拿府城最低的批发价,那这就要过大管事的耳目,即便他爹是镇上油坊的掌柜却也没拍板权。

康大川却不乐意听这个,面上不显,只看着连正道:“若你说小,我还敢拍板。大的话,暂时怕是合作不了。生意还没铺开呢,哪能一口吃个胖子?”

连正是极想促成这单生意,但也知道康大川所言不虚,咬唇替他出主意道:“你家不还做凉皮生意吗?那也得用油吧,两个生意加起来,应该不少。你别单单算辣条这生意。召儿妹妹会做吃食儿,兴许还有旁的吃食儿能用到素油呢,也都想想。兄弟,我不跟你玩虚的,这出货量其实根本拿不到你想要的价,还是我爹舍了老脸帮着求来的。咱哥俩打小穿一条裤子长大,我爹做了一辈子镇里油坊掌柜,也想荣光荣光,你可得替我兜着点哈。”

康大川定睛看上他道:“若是能成,我还跟你墨迹什么。你如你说的咱哥俩一条裤子长大的,我还不知道是你爹帮着出力了,只是这事儿一下子,怕是拿不了恁多油。可我家生意要做起来,油肯定要进。一开始不从你这里拿,那后头怕也不好从你这里拿。咱们做生意,小生意凭口,大生意凭契啊。”

召娘给连正送凉皮时,正好听到两人你来我往互相道自家的不容易。她虽没谈过生意,却不是生母心泛滥的猪队友,只当没听到,见两人谈话告一段落了,便把凉皮推到连正跟前,笑着招呼他吃。

连正作为卖方市场的代表,尤其心里火热希望靠康家这单再进一步的,自然比不上康大川老神在在的安稳。他接过凉皮,却没一进来看到康家兄妹吃的时候那种眼睛发亮觉得老香的表情了,有些情绪低落地吃着凉皮。

召娘有些好奇,却没开口相询,而是转而看向她大哥康大川。康大川与她四目相对,冲她眨了眨眼,就是使眼色让她别管别问。

兄妹两个经常搭班守店,这点默契还是有的。

召娘觑了连正一眼,心中思忖道,莫不是用的哀兵之策?

不过,是不是都没关系,反正她是不会多言的。

召娘从善如流地当自己没看到连正的情态,也没等他吃完,而是笑着拿过康大川用的碗,便回了后院,准备继续淋凉皮。

连正本还想引起召娘的注意,把自己的哭诉一诉给召娘听,让她帮着说点好话。女郎嘛,心都软,何况召娘确实有个温柔善良的名头。

召娘刚来那两年,邻县有个地方闹了灾荒,一些乡民跑到他们镇上乞讨。召娘还给人过吃食儿,当时被人笑是个傻的。前年立秋后,那乡民趁着还没下雪专程跑一趟,来送谢仪。他说是靠着康家的救济熬到了官府镇灾。官府免了一年税,他家回乡又勤恳拾掇了一年半载的田土,家里头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特意来感谢的。

这乡民姓刘,家住在山脚下,比黄埠镇这边的山高,经常能打到一些打猎物。康大川也是有眼光会经营的,就托这乡民在秋冬季节收山货来搁杂货铺子里卖。因为春夏,黄埠这一带可吃的比较多,山货销量不高,到了秋冬季节,蔬菜少了,干菇干笋的出货量就大了。

是以,前年和去年冬天,康家靠着山货都赚到了钱。镇上的人都说他家这是好心有好报,又反过来夸召娘是个温柔善良的。

可惜,连正打错了主意。

召娘心善归心善,但不会拆自家人的台。

她一走,连正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了凉皮,将碗筷一推,一抹嘴道:“你好生跟康叔说一说。”

康大川点头,应诺,目送他出门后,冲后头看了一嗓子,让召娘来取连正用过的碗筷。

召娘正引火,听了这话,丢开手去了前头杂货铺子。她接过碗筷,问康大川道:“谈的怎么样?”

她猜测连正这会儿来,怕是谈采购油的事情,听他们谈话得到了证实。这会儿跟康大川说话就没藏着掖着假装自己不知道,而是直接表明自己知道了,直奔主题地问了出来。

康大川简单地将连正的来意和条件说了,叹气道:“怕是不成了。”

一个月500斤素油,一年就得用掉6000斤油。许家镇上的油坊,一年也不见得能卖掉这么些油。他家是要做辣条生意,但是起步肯定不会把摊子铺得太大太广,一旦有个意外,就很麻烦。

何况,素油本身价格就不便宜,一斤有要100文左右,一个月500斤,就得50贯铜钱,50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投入啊。

召娘算了账后,也没多想。反正有人当家拿主意,她就不多操心了。

她现在也遇到个难题,一下子做恁多凉皮,又没有冰箱冰柜的,也不知道放一晚上会不会坏掉呢。

古代,真是处处都不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