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娘见康大山认同自己的看法,又低声道:“爹不如像许家建议,佣代理的方式来做辣条和凉皮生意。咱们就不参与经营了。那一成利直接换成银两给咱们家,算是买方子的钱。咱家只求老三去读书,让大哥和二哥跟在许家管事后面学习经营就成。搅合到许家这等大家族的生意里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咱们与他们门户不当,光靠着方子,就去拿利钱。一年还行,两年三年以后,人心易变着实难说。不如拿了银两,咱们可以做些咱们力所能及的生意,或者买地置铺子,自己当家做主。小事儿咱们不求他们,遇到大事儿能求上去让人帮着说句话就成了。靠人,总不如靠自己。”
召娘是觉得许家那等大宅门,里头不知道有多少事儿是他们这些小老百姓不方便知道的。免得一遭不慎,被人当了替尸鬼,那可真是冤枉得很。
蒋氏原先不同意召娘的看法,觉得难得有这种机会跟许家攀上关系。自然是要多多来往才是正经,可又听到召娘后面这话,又觉得两家门第不同,确实仰人鼻息了。那自然是不能自由自在了。
康大山没有立马做决断,而是看向老大康大川和老二康大海,问道:“你们觉得呢?”
康大川迟疑着,没应腔。
康大海打量着康大山的神色,低声道:“我都听爹的。”
康大山瞪了两个儿子一眼,凝眉沉思半晌道:“我觉得你妹妹说的对。打铁还得自身硬,我们这么贴上去,便是不怕恩家说咱们巴结人,也免不了叫人看不起。以后你弟弟还要读书,你们也要立业。去许家跟管事的学几年不算什么,可要真是贴上去了,那可真就跟连家一个样子。少不得叫人觉得咱们家世不够清白。”
召娘见康大山已然同意了自己的建议,又退一步自谦道:“我也就胡说的。爹,还是得自己再想想。”
康大山微微颔首,表示明白。
紧接着,第二日康大山就跟着许三老爷的车去了府城,而家里生意也是依旧做着。
因为顾及到有人拿召娘和方三郎的婚事儿说东道西的,康大山嘱咐蒋氏,让召娘在家呆着,别上街卖凉皮了。反正现在蒋氏也会拌凉皮了。
赶隔壁镇市集的时候,康大山让蒋氏去请了当年帮过他的族叔家的大媳妇肖氏来帮衬着顾摊子。帮工钱,一次十文,包一顿饭。
钱是不多,但不是全天功,基本不耽误下半晌回家干农活。
肖氏还是蛮愿意的。
如此,召娘也就不再赶集卖凉皮,专心在家做凉皮和辣条。
许香辣条生意势头颇好,都是一两百斤的要。谢家要的更多一些,谢家大姑的在府城脚店的生意因为辣条拉了不少客人来,正是红火的时候。
召娘原本想着许家不同意做辣条生意的话,她就去找康大川的准岳父家,让他们调整一下腐竹做法。如今许家要做这个生意,召娘便歇了多弄几个方案的想法。
她有打算,拿了许家买他们方子的钱,开始做零食方面的生意,像什么香菇辣豆干啦、辣小鱼儿、卤蛋这些小吃儿。靠着许家就要看许家的脸色,仰人鼻息久了,就会不自觉地以为自己低人一等。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召娘这想法并不是适合做生意。商场如战场,讲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来攫取利益。有时候自尊也可能要妥协掉。
但是前世里,召娘的生活际遇,让她极度渴望成为一个独立人格,自由自在,不依附不委屈的人。
召娘不敢说自己给康家指的这条路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她会努力让大家都活得更好。
这日,做的凉皮有点多。因为头一天康家族里有人来通知,说要十斤凉皮,结果一早又来说不用了。做都做出来了,总不能扔掉,蒋氏就全带上去赶场子卖了。
又遇到生意清淡,没卖完。蒋氏不想浪费东西,罢集了也没回去,而是让康大海套着牛车,带着她下乡在村里叫卖。
又不是人人都赶集,也有些人没吃过凉皮,倒是卖的还不错。
肖氏跟着蒋氏卖了几天凉皮,觉得这生意还能做。这一片有好几集,蒋氏他们也赶不过来。肖氏便起了从蒋氏这边进凉皮到别的集上卖凉皮的想法。
蒋氏倒是觉得挺好的,周边村落这么大,生意要做总是有的,就是要担着些风险。
肖氏起先不懂,跟了几天,觉得风险还能接受,便打定了主意要卖凉皮。她回去跟家里人一商量,康家族里便有人知道了。吴氏一直紧盯着召娘家的情况,得知这事儿,立马就不同意了,大半夜地跑到召娘家里来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