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山“切”了一声,敷衍地道:“我还能不知道你。陶家的跟你提了?”
“提了一嘴,我还没应。她说方家那老三也就读书运气不好,并不克家里谁。”康大山闻言没接话,蒋氏“啧”了一声,叹气道,“我是愁咱家召娘咋办?都恁大了,还没个说媒的。”
“慌啥?算命都说她婚缘晚,慢慢瞅着就是了。”康大山浑不在意地说着这些,又嘱咐蒋氏道,“要是陶家的再问你,你找个借口敷衍掉。运气不运气这事儿,咱不好说,方家那老三你我又不是没见过,看着就不是个能心疼人。我看见好几次,他跟方砻匠赶集,方砻匠提东西,他支棱着手,哪有个当儿子的样?”
蒋氏听他这么说,附和道:“这么说,是个想不着人的。”
康大山摇着蒲扇,轻应了一声,睡意来袭,有些昏沉地道:“咱闺女虽不是金尊玉贵地养大,也是娇宠着养到这个年岁的。不求她嫁个大富大贵的人家,能嫁个知冷知热的人,这日子才是有盼头。靠吃爹娘分家饭的,能有啥出息?”
召娘全然不知自己的婚缘线波动了下,翌日如常起来做朝食儿。吃罢饭,送走康大山和康大海去塔桥镇赶场子后,蒋氏去前头铺子里帮老大康大川搭把手,把杂货铺子里一些可以摆到外面的货搬出来摆在门口。召娘则在宅子里继续准备食材,除了做辣条,她还要熬点肉酱。
辣条子是送去寄卖,肉酱则就是送给谢家人吃了。他们去了谢家,铁定少不得被人家招待,便是不留饭,茶水总是要喝一口。这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就算是生意伙伴,也是有来有往才能积攒更厚的情义啊。
真正的辣条子其实用小麦粉经过高温高压处理后出辣条胚,再行调味而成。当下没有制作辣条胚的工具,她就用豆皮,或者腐竹来做辣条胚。
腐竹当地没卖的,是召娘自己做的。年前趁着去大哥康大川准岳父汪家豆腐坊磨豆腐的时候,要了一桶豆浆,回来揭了些腐竹,垂晾成腐竹。家里人吃着不错,也没跟亲家争利,只是成本价进些腐竹在铺子里或者赶场子的时候买卖。
腐竹家里有存货,泡下一些也不费什么事儿。
家里的锅是连体灶,外观是正直角三角形的样子,就是一个大锅居于直角处,两个小锅分居于两个45°角上。烧灶需要点技巧,不然一会儿火大一会儿火小了。
蒋氏不在,她没急于烧灶开做,而是先剁肉。这肉是蒋氏去前面帮忙前去斜对面,不远处的屠夫摊上割的带骨头的里脊肉。当地人叫称作扁担肉,因为嫩瘦肉多,价格并不高。
召娘剔了肉,将脊骨扔到水中泡着,准备剁肉。灶屋里太热了,她就把家里宽长条凳子搬出来,将砧板往上面一搁,找个凳子坐着,开始“咚咚”地剁起肉来。
蒋氏回转,见召娘已经剁好肉了,腐竹加了盐用黄酒腌着,大料也都准备齐全了,便坐下开始烧灶。她烧灶很在行,大小锅一起烧也不会有事。
召娘在靠墙的大锅和小锅里都添了水,有灶口的小锅添了油,等她娘将大锅水烧开后,她焯下腐竹下沥水,放油锅炸至金黄,用漏勺捞出来,放在油罐子上沥着油。随之将油锅的油舀出一些,留适量的油爆炒葱、姜、蒜后,依次倒入茱萸、花椒、桂皮、八角、香叶等调料,翻炒后,加糖炒至香味四溢,放入酱油和适量水烧至沸,再放沥过油的腐竹焖到入味。
召娘趁空,将猪脊骨在大锅开水中焯一下,将水起出来准备给家里的狗拌食儿吃。大锅洗净后,将小锅里的水舀进大锅中,开始炖猪里脊汤。而原先烧水的小锅则用来煮饭。
这些准备就绪,召娘尝了下辣条,确认入味后,便起锅,撒盐和芝麻,再放适量黄酒。
做好辣条后,便再起油锅,烧热后,加入蒜末、小葱、茱萸和花生仁,小火煸出香味,放肉末,翻炒后,依次放入香菇末、花椒粉、盐、糖,起出来后。就着油锅翻炒她做的豆瓣酱,加入适当面粉和水后煮沸,再将肉回锅翻炒后,起锅放凉再装罐。
整个过程,香得很。
集还没起来,路过康家铺子的客人,纷纷进来瞅一眼,便是不买东西,也会问一声“做啥呢?这么香!”
也因着人太多了,康大川一口双目根本应付不过来,连冲后头喊一嗓子的功夫都没有。
等召娘做好这些,蒋氏在锅灶中塞上劈柴,洗了把脸,舀了两碗辣条子,准备去前头换大川,让大川趁着没起集给他和大海的岳丈两家一家送一碗。
大川一看见,没等蒋氏开口呢,“哎呦”一声,忙与攀谈的人说道:“喏,这就是辣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