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看了她一眼道:“娘就那么一说。”
康召娘看她这是明显是有话没说,想想这是寺里,怕是不好多说话,就没再问。
蒋氏看她不追问,心里叹口气,低声道:“你跟娘说,你到底是咋啦?有看到啥?你一坐几个时辰,把你搬到这边,都还没知觉。娘可不信你只看到了吃的。”
康召娘讶然地看着蒋氏道:“娘,你咋能不信我呢?我真的看到就是吃的。我怎么敢在法师们面前打诳语。那个年长的法师一看就是个厉害的。我看她的眼睛幽深得好像一潭深不见地池水,澄净得很,就是看不到地。”
蒋氏皱了下眉头道:“那真是奇怪了。那位天师府的道长说你的魂魄有啥来着,他说有个壳子。咋就是看到的全是吃的。”
康召娘心下一跳,掩下心中的不安,看了蒋氏一眼道:“真的看到的全是吃的,各种各样的吃的,我见过的,没见过的。我看到人家做粉丝,做什么龙须面,还做什么枣糕,年糕,鱼饼的,反正好多好多吃的。”
蒋氏想了想,低声道:“多半是你天天想着捣鼓吃的想的了。我看你以后还是少想点,少做点。要是在家里这样子,还不把人吓个半死。”
康召娘拿言语哄蒋氏道:“我在家里也经常想着怎么做吃的,也没这样子。还是寺里太灵了,灵气太足,就是咱们这种凡人,随随便便一想也能修行了。可惜我舍不得爹娘,不然我也出家……”
康召娘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蒋氏敲了下脑袋。
蒋氏瞪她一眼道:“这话能是随随便便说的。好端端的人谁出家。”
康召娘听了这话,想想也是,好似千百年来大家对出家的看法就是如此。
出家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或者选择一种信仰的生活方式。
出家的人必然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
富足优容谁会想着出家,只有困顿才会想着出家,因为出家就意味着逃避。
康召娘不知道真相如何,她猜测至少有部分人选择出家,就如同她前世选择单身一样。
那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并不是结婚不好,而是单身更适合自己罢了。
这一世,康召娘还没给自己设限,成家也好,不成家也罢,都随缘便是了。
甚至可能有一天,她突然的有了想法,出家。
如果环境允许,她也可能出家。
再活一世,总要尽可能的随心所欲一些。
两人很快到了上院,康召娘抛开了心中的那些杂思,跟着引路的小沙弥,轻手轻脚地往禅会方向去。
山上的天气多变,昨晚下了一宿的雨,今日到现在还是大晴天。
日头毒辣,禅会设在灵山寺上院藏经阁后面的大禅堂。
大禅堂有点像大会议室,能容纳四五百人。
一般是寺里的大和尚开示的时候,或者七七四十九天夏安居或者冬安居的时候才会用到。
平时也经常有人来打扫,不然鸟兽蛇虫都进来了。
蒋氏和康召娘到的时候,禅会刚告一段落,众人正是或坐或站或走地在禅堂活动。
圆善大和尚和智忍大和尚等人倒是没有出来,依旧在禅堂地坐着,就是身边围着一堆弟子在问问题,康召娘也看不到。
在禅堂外面活动的这些人是谁呢,就是康大山这些对佛法领悟不深,或者没啥基础,听得索然无味,却又觉得机会难得依旧想留下来听的信众。
康大山正和人闲聊,被儿子康大川提醒了下,才看到蒋氏和康召娘,忙打住了话头。
康大山父子三人,不是四人,因为康大河还在禅堂听法师们论道。康大山、康大川、康大海甚至连正都听不大懂,就躲在禅堂外面休息闲聊。
康大山父子三人,嗯,还有连正,看见了康召娘和蒋氏,忙围了过来,先将康召娘上下打量了一番。
康大山问道:“没事儿吧?”
他话是对康召娘说的,眼睛却落在蒋氏身上。
蒋氏扫了下四周,知道有人在支棱着耳朵听,忙笑道:“能有什么事儿?你闺女是看寺里的师父们饭菜做的太好了,竟叫自己看进去了。”
连正早先听了一肚子神神鬼鬼的,还以为康召娘是撞鬼了呢。尽管康大川一再说不是,绝对不可能,这里是寺里,法师和道长都看过的,他妹妹康召娘怎么可能是撞鬼了呢。
这会儿,连正打量着康召娘,以一副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她道:“你当真没……当真是因为看吃食儿看进去的?”
康召娘很认真地点了点头道:“是的呀。我看师父炸油豆腐泡,又正烧着灶,就寻思着豆腐掉进了热灰里会怎样。就那么盯着火看了进去,然后看到了好多好多吃的。”
她看众人沉默地往她身后瞧去,忙收了话音,回头看过去,正瞧见圆善大和尚的侍者立在自己身后。
她忙道了声“阿弥陀佛”,心中寻思道,走路竟然没点儿声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