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皇子设计方案的军工厂立刻马力全开,仅仅一天便产出了几支试验型突击步枪。
俞新立刻迫不及待的命人拿来测试,他全程观摩。
虽然没有采用ak47的设计,但他还是希望这款栓动步枪在可靠性上尽量达到ak的程度,毕竟可靠性有时在战场上的作用会大大优于生产效能。
果然,因为枪身机匣大量采用了焊接工艺,在不同恶劣环境下的测试后,出现了卡弹、无法有效击发、连发气动部件故障等等问题,更有一次竟出现了炸膛现象,这是俞新万万不能接受的。
不过有了大量一手试验资料,俞新立刻又回去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改进,将原本大量采用的焊接部分通通改为锻造成型。
这种改进并不会提高太多生产工艺,但却着实增加了不少可靠性,这种锻造成型的结实机匣比之前的方案更轻便。
为了增加可靠性,在第二次改进过程中,俞新还降低了全自动射击时的发射速度。
有了突击步枪的俞新并没有停下来,他一方面给军工厂分派了任务,全线开始生产新式突击步枪,另一方面继续研究了一大半的机枪方案。
如果说突击步枪可以有效增强班组火力,那么轻重机枪则可以把连级以上的火力提升到一个可怕的程度。
有了机枪的北峡谷墙,就算是对方二十万大军全都是觉醒者,俞新也相信他们攻不下来,毕竟觉醒者也是肉身凡胎,也怕子弹。
而机枪的火力密度,已经远远不是用人数可以来对抗的了。
俞新所在的原时空里,欧洲和美国最早出现过机枪,这类机枪的连续射击原理比突击步枪还简单,动力全部来自于操作者,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转动曲柄手轮来完成连续射击的。
洛厄尔机枪虽然有两天之内发射五万发子弹的记录,但真正的机枪之父绝对是马克沁,因为马克沁机枪射击循环类似突击步枪,是完全依靠子弹发射产生的后坐力的。
除了马克沁机枪,俞新还考虑过更有名的加特林机枪,它虽然是手动驱动旋转枪管式武器,通过转动曲柄旋转枪管,通过枪身上部的供弹具供弹,但每转动一次,每根枪管是独立完成一次击发和退壳过程的,其优点不仅在于高射速,而且正是因为每根枪管的独立性,可以有效控制枪管过热。
不过让俞新打消制造加特林机枪的原因是其重量太过笨重,可以达到一吨,非常不实用。
俞新考虑的最优机枪,还是一种通用式的便携机枪,因此包括马克沁机枪在内的水冷重机枪暂时被他从清单中删掉了。
让俞新决定放弃马克沁等名枪,决定量产的机枪还是原时空曾经的经典42机枪。
之所以选用这款机枪进行量产,一方面是延续栓动步枪和突击步枪的德式血统个,更重要的是,俞新脑海里很清晰的记得一句话。
“一个训练有素的42机枪组可以在五秒内更换枪管,给敌人留下的进攻机会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