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墙”——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的讲话
“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都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词语,习近平用这三个词打比方,指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现象,强调要打破这种隔阂,真正做到联系群众。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好坏,习近平多次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比如,他用“接接地气,充充电”来说明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用群众厌恶的“作秀”一词来说明一些干部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不正之风等。而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则重点着眼于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症结及其解决。可见,这些贴切的比喻既指向同一主题,又各自有所侧重,相互联系。
在革命年代,党和群众之间没有什么“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党和群众真正是鱼水之情、水乳交融在一起。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党也十分重视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然而,执政毕竟不同于革命,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密切联系群众似乎不再迫切和必要,于是不少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开始慢慢形成一道无形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