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小白的惊呼声响起。
“这是什么东西?”陈灏问道,靠近打量了一下,似乎也没有看出来什么不同。
“别问了,总之是好东西。”小白淡淡道,语气中有一丝急切。
陈灏站起身,冲着明月使眼色,
“还不赶紧谢谢孟院长?”
说罢就开始上手了,一只手拉住绳子另一端,拉了几下都没有从孟子义手中抢过来。
这老头看起来不是真的想给啊!
难不成只是表面上客套一下而已?
快到手的东西怎么能放手?陈灏不由得使出了杀手锏。
“孟院长,我曾经看过一篇孤本,此时在脑海中甚是清晰,我想可能是老天希望我将这片孤本献给学院。”
孟子义才没有听清楚陈灏说什么,至于孤本,这种东西可以说是文学界的至宝,即便有,也都被一些文学大家收藏了起来。
普通人怎么可能看得见,以为他不过是看到了什么不常见的书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陈灏使出了杀手锏,只是念了几句,孟子义就松了手。
《三字经》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神,体现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文化魅力。
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扼要,强调教育以“德”为先,学贵在恒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讲述教育与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论著。
同时也是一部传统的儿童启蒙知识的优秀教材。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孟子义越听越觉得这篇简短的文字不同凡响,身为文学大家,又在教育界浮浮沉沉几十载,怎能发现不了这篇文字的教育意义。
孤本!
一定是孤本!而且是闻所未闻的孤本。
孟子义大喜,招呼仅有的几位学员,
“你们都过来听着,能记多少是多少!”
“笔!有没有纸笔?”孟子义起身,似乎忘记了疼痛,一瘸一拐的跑向一间校舍。
孙季礼早就在他前面跑了进入,抱出了一张桌子,身后又有人搬出来了椅子,拿来了纸笔,扶着孟子义做下。
书院还会缺笔墨,几乎每个房间里都有纸笔。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陈灏特有的清脆爽朗的声音在这寂静的山顶响起,朝气蓬勃预示着新生。
孟子义奋笔疾书,是是非非,大起大落,让他心中升起一丝空明,这是灵魂的升华。
纸上的字一气呵成,苍劲有力,大气磅礴,似乎有了质的飞跃。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