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2 / 2)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乌鲁木齐,回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伊宁(伊犁)碎叶。

西段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萨莱(俄罗斯)萨克尔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喀什或喀什葛尔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喀布尔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马什哈德(伊朗)萨卜泽瓦尔赫卡托姆皮洛斯(he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德黑兰哈马丹克尔曼沙汗巴库拜(伊拉克)巴格达阿布哈里卜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拉马迪阿列颇(叙利亚)大马士革阿达纳(土耳其)科尼亚安条克布尔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路线简略:长安和洛阳经河西走廊(今甘肃地区境内)、通往中亚(安息古波斯)、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古罗马)。

发展。

公元前1世纪以前上古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地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条路就是最早的的雏形。

早期的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令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区经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

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据传在公元前41世纪左右即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来一支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公元前5世纪。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西域地区诸如鄯善、龟玆等国家纷纷在这一时期逐渐出现。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ashash对中国的称呼。

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在汉朝以前东西方之间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交流。青金石是在早期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种重要的宝石。不仅仅是丝绸,同时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中亚地区的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开始产生在中国、印度、埃及ashash这意味著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约1000年后,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的文明之一,21世纪初很多考古发现证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亚的贸易。人们相信,在前14世纪时期,埃及人已经造出了船。在埃及,人们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说明埃及人已经开始沿著这条时候被称为的道路上,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贸易。一些人认为是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已经被发现,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不过此后不久丝绸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绝迹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册。

同时,这些前11世纪的丝绸究竟是中国养蚕技术所出现的丝绸,还是一个来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东的荒野丝,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了。在一统巴比伦和波斯帝国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至前485年)统治下,四处扩张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亚的地区强权。史料记载这位帝王喜爱爱琴海生产的鲜鱼和故乡帕提亚的水。

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条连接安息帝国首都苏萨(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亚细亚以佛所和国土各地的波斯御道,这条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线各段设立驿站,借助每个驿站的好马和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过这条道第一时间送至首都,再将帝王的指令传播到波斯全国。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进献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样的距离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3个月。

一方面安息利用这样一条遍及各地的古代国道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在亚历山大建立他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后,他的继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终控制了埃及。希腊人开始积极促进小亚细亚、印度和东非之间通过希腊管辖的港口进行的贸易活动,在陆地上希腊人也一样在贸易领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欧亚之间的繁荣的经贸并不仅是希腊人的成就,地处阿拉伯半岛及远在中亚的阿拉伯人ashash尤其是那巴提斯人(前106年为罗马帝国所灭)为中亚的贸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幅兽皮壁画上的战士可能是希腊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后出现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画年代为前3世纪ash前2世纪。希腊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国在中亚乃至更东方的扩张来打通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陆上,帝国东部边境也许已经到达了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ashash如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接壤的地区。如今人们在这一带的考古发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ashash苦盏(希腊人命其为极东亚历山大城,即亚历山大东征的最远处)。

接下来的300年间,希腊人保持了这个庞大帝国在亚洲内陆地区的统治。塞琉古帝国(seleucid)的将领欧提德姆斯据大夏和粟特独立,他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死于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种人地区、安息和大宛扩张领土。继续沿着亚历山大过去的道路向西拓展。在大夏国王欧提德姆斯(前230ash200年)执政时期国土达到极致:大夏控制的土地不仅超越了复次忽毡,有证据显示他们的侦察队在前200年左右已经到达过喀什,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有据可考的一次连接中国与西方的活动。古希腊历史学家[[en:strabo斯特雷波]曾这样评价这次行动他们甚至将自己国家的国土拓展至塞里斯(中国)和弗林尼(phryni)。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繁荣。

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第四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

在大夏市场上,张蓦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

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又第二次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为了促进西域与京师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收取关税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

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ashash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天凤三年(公元16年),西域诸国断绝了与大新帝国的联系,中断。公元73年东汉班超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97年,东汉将军班超在重新建立起汉朝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条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条克),而当时安条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争夺的国土,因而中国与埃及最早的官方沟通应当就是在这一时期。然而行抵条支,为风浪所阻,临西海而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过由于甘英到达了地中海,也进入了欧洲腹地,使到达欧洲,中国使臣第一次到达西方,之后中方官方相交开始。而记载中的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官方沟通似乎不止于此。《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来到中国东汉京师洛阳觐见了大汉皇帝。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的纪录。

107年东汉罢西域都护府,123年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此后三通三绝,西域一直以长史行都护之职。东汉时候,开始在设置西域长史,并一直延至魏、晋时期,时间长达五、六个世纪。十六国时期统治力衰落,遂废。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加之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各国后远东中国倾国力向西拓展的机遇,通过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来是源源不断的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规则、有序。

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狂热的迷恋着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ashash即便当时的罗马人相信丝绸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

史料记载克利奥帕特拉,这位艳后也是一位丝绸爱好者。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儿感兴趣。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也曾经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

7世纪到12世纪二度繁荣。

随着中国进入繁荣的唐代,西北再度引起了中国统治者的关注。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中国政府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了唐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样一来的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人们在青海一带发现的波斯银币是21世纪初中国境内最多的,这证明青海也随着丝路的发展成为与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区,加上这一时期东罗马帝国、波斯(7世纪中叶后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的中亚霸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令这条商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

丝路商贸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大大激发了唐人的消费,因为商贸往来首先带给人们的是物质(包括钱财等)上的富足,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来源地域带给人们的精神差异的影响。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时高门大户的消费对象与消费时尚。

相对而言,唐人的财力物力要比其它一些朝代强得多,因此他们本身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追求超级消费,而丝路商贸活动的发达无非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已。理所当然的就有许许多多的人竭力屯奇居异,有钱人不仅购置奇珍异宝而且还尽可能在家里蓄养宠物、奴伎。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效之,庶民百姓也以把玩异域奇物为能。美国学者谢弗指出: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

受到这条复兴了的贸易路线巨大影响的国家还有日本。8世纪日本遣唐使节带来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这些宝贵古代文物现代也在奈良正仓院保存下来。所以,奈良正仓院被称为的终点。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过传来的。1988年奈良县政府在奈良市举行大规模的博览会。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曾从中国到欧洲以实地拍摄方式制作节目。

12世纪以后。

1280年忽必烈在宫殿接见马可波罗。自唐末以来西北已经错失了它发展的大部分机遇ashash中亚和新疆地区荒漠地区的草原、绿洲被连年的战火所摧毁:这对以一个绿洲国家的农业生产而言毫无疑问是致命的,而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正是古代国家立国的根本。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国各地战火纷飞,为丝路直接服务的北方地区经济大受打击,史料记载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当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孙们孜孜不倦的开辟着广阔的疆土时,ashash不仅是这条西北,包括南方、海上ashash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

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国和它在中国的权利继承者,对这些从西方前来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欢迎的态度,元朝统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国人ashash主要是基督教徒,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了。

诸如马可波罗和长春真人的游记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从侧面反映西北丝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国在内亚欧大陆进入了逐渐寒冷的阶段。当丝路的历史步入14世纪ashash中国称其为明清小冰期的开端后,西域地区脊背上已不再适合当时的人类居住。西北的东端几乎已经荒废。而西域各古国大多已不复存在,成为流沙之中见证丝路辉煌的遗迹。

有利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21世纪初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是,都只能反映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这个名字。

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长安(今西安),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演变。

在历史上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

汉代海上始发港遗址。

汉武帝结束了秦始皇的倒闭政策,大举对外经商交往。然而,按汉代的造船技术,未能造出足可抗拒大洋浪涛的大型船只,海上交通只能靠近海航行。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距离东南亚最近,又可绕着海边行船,安全可靠。所以,这里就成为中国汉代海上对外经商交往的最早港口,成为整个汉朝的重要口岸,现代人称之为海上丝路始发港。

海上。

汉代的徐闻口岸具体地点有讨网港、磨丰港、博涨港、沓水港、三塘四塘港、三墩港、港头港、新地港、鲤鱼港一带,面积很大,码头众多。古谚有云:欲拨贫,诣徐闻。意思是要脱贫致富,就到徐闻去。可见当时是一个多么繁忙兴旺富庶的商业港口。

商船到这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运去丝绸织物,换来异国珠宝和奇石怪物等贵重物品。

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加上徐闻离中原内地实在太遥远,陆上交通十分困难,费用也大。自唐代以后,徐闻港走向衰落至到后来完全消失,一代名港只留下隐隐约约的历史遗迹。

21世纪初,当我们来到这里,所见是茫茫大海,众多港湾渔船以及地面上的一些汉砖瓦片,唯一能见到的是一个灯塔石基和祭海神台。众多的汉代坟墓所出土的物件,全都放在县博物馆里。要了解汉代徐闻港的历史,最好先从博物馆开始,再到实地观赏。

5衰败。

石油使重新成为世界的枢纽地区ashash变成了石油之路。的一个新时代开始到来。土库曼斯坦总统来华访问,欢迎中国到里海开发石油资源。行前,土库曼斯坦总统还宣布将向中国领导人赠送该国最珍贵的礼物汗血宝马。宝马和石油,一是古代畜力,一是现代能源,它们如此奇特地交织在一起,不由让人回想起遥远的年代。

是由中国人主动开拓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史家记载说,当时,匈奴围困中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抗击匈奴的盟友。使团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十三年之后才回到中国,而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两个人了。张骞之后,汉朝使节频繁往来于西域与中土之间。

6新经济带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共建经济带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习近平表示,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哈萨克斯坦是古经过的地方,曾经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

习近平指出,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习近平强调,20多年来,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古老的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我们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

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第一,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

第二,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三,加强贸易畅通。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第四,加强货币流通。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致辞中表示,哈中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两国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哈方感谢中方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相信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必将有力促进两国互利合作,将哈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高度。哈方完全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愿同中方加强经济、交通、人文互联互通,共同构筑新的。

上合组织峰会关注共建经济带

2013年09月13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等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比什凯克第十三次会议:打通经济带、为上合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是本次会议领导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中国古代,从古都长安经过亚洲腹地一直延伸到欧洲和非洲,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富足与开放,同样也成为当时世界各国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上,中亚各国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中国与中亚各国、俄罗斯等国家都面临着加强合作、发展经济的重任,随着合作的加强,隐约间,当年的那条仿佛又呼之欲出。而人们也注意到,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近来访问相关国家时提到最多的字眼。在哈萨克斯坦,习近平主席首先提出了建设经济带的美好畅想。

习近平: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经济带,是在古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经济带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习近平主席此访的最大亮点,也为上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据了解,上合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将尽快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认为:中国将在建设经济带的过程当中发挥核心作用。应该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最大的一个制造国、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进口国,中国通过和世界的合作交流,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们到目前为止主要是同发达国家、主要同亚太发达经济体这样的合作比较多。那么习主席提出这样一种新的观点,我们要发挥当代的,我个人的体会是中国的发展还要更加平衡、更加的全面,我们还要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西部的国家合作。所以我想这里边就是一个中国赢、周边赢,东部赢、西部赢,中国要发挥核心的作用。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当年的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如今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已经变成了火车的汽笛,随着的再次繁荣,这条路也必将再次见证大国新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