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董卓的家族说起。《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说:(董)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珉,字叔颖。董卓的父亲以微官担任过颍川郡的纶氏县尉,是掌握缉捕盗贼的武官。董君雅既是武职人员,必然长于骑射,这和他的籍贯是凉州的陇西临洮分不开的。
当时,凉州是一个特殊地区。《后汉书陈龟传》说:今西州边鄙,土地瘠埆,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守塞候望,悬命锋镝,闻急长驱,去不图反。所谓西州即指凉州。同书《虞诩传》说:谚日: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仅从这两条史料来看,在当时与羌胡长期战争的情况下,加以关西出将的传统,从而形成凉州这个地区的特点。鞍马为居,射猎为业,男寡耕稼之利,女乏机杼之饶,内地男耕女织的生活,对这里来说,几乎是很难想象的。当然,土地瘠埆的自然条件,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凉州的地理因素,加上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必然孕育长于骑射、以鞍马生活为主的杰出人物,董卓即是其中的典型。
董卓长期生活在这个特殊地区,与羌胡杂处,而且被人们视为羌胡之种(《后汉书列女传》),很可能,其母即非汉族。在这种边鄙环境中,培育了董卓的才能。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这是《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对其才武的描述。《后汉书董卓传》作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李贤注引《方言》说:所以藏箭谓之服,藏弓谓之鞬。即是说,身负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董卓能够左右张弓射箭,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之精。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又说:(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汉书董卓传》以此为基础,增加了以健侠知名、为羌胡所畏两句。说明董卓不但是一名游侠之士,而且以此著称,在当地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为羌胡所畏惧。又《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说:(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李傕是此后董卓手下的大将之一。如前所说,凉州被当时人们看作边鄙,李傕是凉州北地郡人,因而被称为边鄙之人,含有轻蔑之意。至于为什么加以轻蔑,十分明显,即是因为习于夷风,长期与羌胡杂居,对内地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属于低文化层人物。李傕如此,董卓也应该如此。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说:郡召(董)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这里的郡,所指当然是董卓的家乡陇西郡。从担任郡吏到州吏,不是监领盗贼,就是领兵骑讨捕,都是武职,这和董卓的才武分不开的,郡太守和州刺史所欣赏的,当然也是他的才武。
在凉州,董卓担任过兵马掾,由于这个职务对此后的军事生涯具有密切关系,这里有必要作较详的考察。《后汉书董卓传》说:(董卓)为(凉)洲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关于东汉时期州一级兵马掾一职,有关史籍没有具体记载。但在《后汉书》中却有三条关于郡的兵马掾的史料。
其一见《东夷传》:(句骊)复与辽东鲜卑八干余人攻辽队,杀略吏人。(辽东太守)蔡讽等追击于新昌,战殁,功曹耿耗、兵曹掾龙端、兵马掾公孙酌以身捍讽,俱没于陈,死者百余人。
其二见《乌桓鲜卑传》:延平元年,鲜卑复寇渔阳,太守张显率数百人出塞追之,兵马掾严授谏日:前道险阻,贼势难量,宜且结营,先令轻骑侦视之。显意甚锐,怒欲斩之。因复进兵,遇虏伏发,士卒悉走,唯(严)授力战,身被十创,手杀数人而死。
其三见《刘茂传》:延平中,鲜卑数百余骑寇渔阳,太守张显率吏士追出塞,遥望虏营烟火,急趣之。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张)显促令进,(严)授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身被十创,殁于阵。这三条史料所叙述的,一条在辽东郡,另两条所记是同一事,在渔阳郡,都属于当时的边郡,说明兵马掾一职应该专设在与少数民族邻接的地区,任务是作战时参与策画,并身临前线,交锋对阵,这是边郡的重要武职。州一级的兵马掾,其职责应该与郡相同。在这个职位上,董卓不但以他的才武激守塞下,投身战斗,而且协助刺史参与谋画。作为此后的将军和统帅,凉州兵马掾任上的这一段经历,对董卓来说,应该是一次重要的锻炼。
在凉州,董卓可以兖任州郡吏,按照其时惯例,应该属于当地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