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策论的题目,还没等杜三说,大家都纷纷拿起笔写了起来。那小厮一张张价格看过去,最后停在了一个老人跟前,那老人头发花白,却面色红润,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鹤发童颜的老神仙吧。
小厮拿了众人的价格单,急忙跑到杜三跟前。杜三睁眼一看,立马坐直了身子,仔细看了那老人一眼,觉得很是面生,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公布了策论题目的最高价格,一万两。
杜三忍不住摇了摇头,轻叹道:一万两雪花银,金陵城真是藏龙卧虎啊。
场上一片寂静,众人似乎已经麻木了,这一万两似乎只是一个数字,已无法激起他们心中的波澜。可是,在场的众人麻木,在隔壁雅间的洛依依可没有麻木。
她瞪着林云霄,像个哑巴似的打着手势,好久才憋出来一句话:一万两,一个题目一万两,一座水阁楼啊!你赶紧都写下来,一个字不漏,这些都是罪证。
嘘林云霄压低声音,又将耳朵紧贴在墙上。
房间里的拍卖还在继续着,那杜三心满意足的看着众人,朗声道:各位,我们今年不仅有题目,还有现成的文章,这些文章,可都是淮王和尚书大人请天下饱学名儒写的,每个考题只有一篇文章,三个考题,一共三篇,多一篇也没有。谁要是能集齐三场考试的文章,保证他今年试蟾宫折桂。哪怕只是一篇,也足以让你位列三甲。杜三伸摇头晃脑的忽悠着。
台下的麻木的人终于活泛起来,今年竟然还有现成的文章!还是名家大儒写的!呵呵呵,现成文章都有了,我还要什么题目呢?场上的人多是商人,不禁都觉得自己赚了,心里竟鄙视起那贾老板,只觉得他一副暴发户的样子,至于那个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人,估计是刚下凡,不知道这金陵城的水有多深,白瞎了那一万两银子。
众人皆摩拳擦掌,想将文章弄到手,什么结盟时不加价的誓言,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杜三拿过一个锦囊,眼珠子一转,高声说:这名儒大家的文章向来可遇不可求,自然要比题目贵多了,在坐的各位估计也没有财力去买,就算了吧,我回去和尚书大人讲一讲,这文章还是我们自己留着用吧!
杜大人,看您说哪里话,您家大人已经官拜尚书,还用得着这个吗?
我们家老爷自然是用不上,可是我们家小少爷用的上啊,各位都知道,这些名家大儒的文章都是史书留名,流芳千古的。杜三拉长了声音。
哎呀,杜大人,您就别卖关子了,底价是多少银子,您就直说吧!
好,爽快,咱们就开门见山,第一场四书文的文章底价是两万两。杜三的声音平静无波,众人你看我,我看你,瞬间都拿起笔写下了价格。
杜三一个个价格看过去,面上是满满的笑意,这次的最高价是八万两,被金陵城绸缎庄金家拍去。那金家的中年男人听到最高价是自己的,高兴的合不拢嘴,好像手里抱着一个探花郎一样。
第二场题目的文章,底价也是两万两。杜三微微笑着,扫视着众人。
这次就不一样了,大家都伸长脖子互相看着,都想知道对方的报价。杜三拍了拍桌子,语重心长的说:各位,不要看别人写多少,要量力而为,不要互相攀比。别人的出价对他而言是九牛一毛,对你而言,可能就是倾家荡产。杜三苦口婆心的规劝着。
可是,在场的众人都鬼迷了心窍,哪有听他的。再说,做官这么赚钱的生意,再倾家荡产,我当上官就能赚回来,还不是卖几个考题的简单事。于是,第二场的最高价直接翻倍,飙升到十六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