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沉稳一笑,并不答腔,另有一股自信的气度。
曹操呵呵轻笑着询问徐晃几条《孙子兵法》关于行军扎营的方针,徐晃轻易地朗声答出。这下引起曹操的兴致,就那么一点点地考验起徐晃。
徐晃夷然不惧,一一从容解答。
最后连荀彧脸上都忍不住露出一丝惊讶神色。
“伯宁为何不早日将公名推荐于我,今日方知公明真能人也。恨不早见啊!”曹操脸色兴奋,踏前一步,拉起徐晃双手道,“我恨不能多得如公明如此人物,则国事可平矣!”
夜羽点头称赞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哥求贤若渴,何不来个招贤令!”
曹操荀彧两人眼睛一亮,异口同声道,“招贤令?”
夜羽笑道,“战国争雄时,七雄除了韩国外,每一个国家都曾强盛过,最后秦朝一统天下。可以说,每过强盛过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聚集天下英豪为己用,他们所用的方法,就是颁发招贤令!”
曹操诧异道,“翔实不觉得以我现在的身份,颁发招贤令有些不妥当吗?”
夜羽湖中之意,十分明显,曹操和荀彧两人都能够完全领会。
若要实力再壮大,必须聚合各方豪杰志士,出谋出力,才会成功。
曹操眼下虽然文有荀彧程昱戏志才满宠毛玠等人,武有于禁典韦等新来投奔,人才虽然比原先他自己一班宗族添加许多,但若想扫荡天下,拨乱反正,以现在的实力来看,还是远远不够。
荀彧拱手答道,“主公身东郡太守,自然有颁发招贤令的权利。大乱之后,必须更多人才协助,公主若在匡护汉室,仅仅属下等几人,力不足道。翔实言之有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公勿要迟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拍掌赞叹道,“就依翔实所言,贴出告示,宣告东郡……”
夜羽呵呵笑道,“太守大人要求贤咯!我可是很想知道,不知道会有多少英雄豪杰,会自己投入大哥帐下呢?”
曹操轻声感慨一叹,摇头道,“只怕,怎么都比不过袁本初啊?”
袁绍豪取冀州时,依靠就是他家族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袁绍先致书公孙瓒,让其兵至冀州,引起韩馥的极度惊恐,然后又以自愿替韩馥排忧解难为借口,进而豪取冀州,自代为冀州牧。袁氏门生,纷纷投奔冀州,一时风头强盛。
荀彧淡淡一笑,道,“主公与袁绍,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袁家四世三公,门生众多,袁绍不过是仗家族之余荫,虽能吸引天下袁氏门生纷纷投奔,但以袁绍外宽内嫉的性格,却对真正有才能之人心怀猜忌,不肯重用;真正能够审时度势,身具奇才者,也必定能够知道袁绍的无法知人善用的个性,弃他而走别方!”
夜羽心中一动,荀彧是在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曹操,无须为袁绍的势力膨胀而担忧。
董卓之乱,荀彧弃官归乡,因料定颍川之地,必遭战乱的原因,奉劝乡人离乡避难,见乡人不听后,独自将宗族迁徙至冀州。
后董卓遣李傕等人出兵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留守两地的乡人多遭毒手。
袁绍夺上司韩馥位置后,自领冀州牧位,待荀彧以上宾之礼,十分敬重,而且荀彧弟荀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等人,皆为绍所信任。
但荀彧却偏偏弃袁绍而投曹操,自是看准以袁绍的性格,无法成就大事。
而不久之后,又有郭嘉弃袁绍而走。其时曹操因为重要谋士戏志才的去世而惋惜不已,写信让荀彧寻找替代者,荀彧便推荐了郭嘉。
史载,郭嘉初见曹操,两人谈论天下大事后,曹操叹息曰:“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出来后,高兴地拍额说曹操“真吾主也”。
荀彧以自己的经历,说明曹操胜过袁绍的地方,说服力自然味道十足。
“主公却与袁绍完全相反,虽无显赫家族,但待人以诚,知人善用,更兼虚怀若谷,见贤思齐,使我等无不有如沐春风之感,心甘情愿为主公效命。此远胜袁绍,亦是主公日后致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