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曹军使者(下)(1 / 2)

三国游侠列传 夜轩冕 1815 字 2020-10-26

“昔年高祖起事,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中就有杀人者偿命这么一条!”夜羽讶然摇头道,“此事简单至极,大人何须商讨?只要交出乍融抵罪,我军即刻退兵。”

“是战是和,全在使君大人一念之间而已!”

陈登转头望了一眼满脸踌躇不觉的陶谦,嘴角露出一丝微不可察的冷笑。

夜羽将这一情况收入眼中,心中一动。

陶谦如此纵容乍融,势必会引起徐州其他士族对其的不满。

果然听陈登道,“主公!夜兄之言,十分合理。虽然我们尚且不知道乍融是否与曹兖州之父被害有无关联,但只须稍微调查,便知端倪。如果夜兄的话是事实,那么依属下愚见,主公不至为了乍融一人,而陷徐州百姓与水火,此诚为不智之举。”

夜羽心中暗觉十分好笑。

陈登虽然说尚且不知道自己的话是真是假,但分明已经视乍融为真正的凶手,因此蓄意要推出乍融为替罪羊,好弭消兵灾。

更兼他口口声称为是为了徐州百姓的安危,这可是一面“大义”的旗帜,陶谦想要反驳都无从入手。

陈登此话一出,立即有数人出言附和,认为陈登言之有理。

陶谦脸色铁青一片,显然是对陈登这些人的猝然发难感到恼怒非常。

际此曹操军全面逼境的情况之下,陈登这些人仍旧不忘落井下石,要将乍融往绝路上逼迫,如此行经,怎么能让他大为震怒。

陈登见陶谦的神色,心中暗叹一声。

要怪就怪你自己往日实在太过纵容乍融哩!

“主公若要知道乍融与此事有无关联,只需派人至乍融府中探察一番,便知真伪。”

夜羽暗赞一声,陈登此言就将陶谦逼到了无法反对的地步。

无论如何,从乍融那足以称冠徐州的豪宅来看,乍融私自挪用徐州钱粮的罪名是永远无法洗脱。

而且从陈登的言行来看,即使乍融与曹嵩遇害之事无关,他和同伙之人,也会将之当成能够让曹操撤兵的替罪羊。

乍融有罪,那么便让“戴罪立功”吧!主公!

这才是陈登的心理话。

陶谦低哼一声,涩声道,“如此调查乍融之事就有元龙主持!”接着神色转缓,朝夜羽询问道,“不知尊使能够宽限几天,好让元龙知道究竟后,再定夺不迟?”

夜羽轻轻点头,“以三天时间为限期!”

以那日张飞和自己谈话来看,刘备自知与曹操军兵力悬殊,因此抱定了不主动出击的策略。如此一来,两军在郯城一时间也难以分出胜负。

陶谦终忍不住轻叹一声,道,“便三天!”

陈登蓦然转头朝夜羽询问道,“尊使如果不忙于回报你家主公,陈元龙希望你能够与我一同至下坯城,助我一臂之力?”

夜羽笑道,“当然!”

陶谦见两人交谈的情景,眼中掠过一丝异彩。

下坯城!

夜羽和陈登两人率领着五百名陶谦派遣的士兵,领头从城西门进入。

陈登端坐战马,凝望百丈外乍融那豪华到让人诧异的宅院,显眼异常,不由地轻叹道,“倒是会享受,可惜终究是一场空而已!”

夜羽默然。

乍融的财富,都不是通过正常手段所得,因此而获罪,可谓罪有应得。

陈登神色突然变地十分怪异,身躯靠近夜羽低声道,“此人刚来投靠我家主公的时候,也并非就是如此为敛财不择手段。他家本来就是丹阳大族,家中财富无数,自是衣食无忧。”旋即沉思片刻,道,“一切都是在他迷恋上佛法之后,才会如此胆大妄为。”

“是吗?”夜羽闻言摇头不已。

世界各地的任何宗教,在拥有一定的实力后,似乎都是拥有奇特魔力的敛财机器。

从中土的五米道到天竺的佛教,再到西方的基督教,都是如此。

五米道以收取信徒的五斗米作为入教之物而得名;佛教更像是以黄金铺就的宗教——无论从佛经里的描写,还有现实的佛院以及佛像的装饰等,处处让人眼花缭乱;而基督教本也是地中海沿岸的下层民众聚放财务的团伙。

佛教发展到后来的时候,竟与统治阶级争夺资源,因此才遭遇三番五次的灭佛;基督教经过当权者的扶植后,变成西方世俗间最大的力量,十字军便是借着铲除异教徒的名义,四处搜刮财务,以归教廷。

就连道教,也能够借着为信徒消除灾难的名义,收取信徒们的香火钱——至于打着斩妖除魔名号,进行欺诈活动的江湖神棍,谁说他们又不是借助道教的良好名誉呢?

宗教这类属于思想范畴的东东,确实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魅力。

陈登冷笑道,“只用看看这豪宅,也不知道乍融竟私吞了多少财务,谋害了多少良家。此人,其罪当诛,而不可赦。夜兄以为呢?”

这座豪宅,便是乍融的罪证。

夜羽不可置否地点点头。

陈登与乍融之间的恩恩怨怨,牵扯到的是徐州不同士族的争斗。

先前乍融有陶谦撑腰,陈登奈何不了乍融;而曹操军借口复仇兵逼徐州,夜羽自称曹军使者上门指姓点名地要乍融作为替罪羊换取曹军的退兵,却等于给了陈登等人一个天赐的良机。

若不趁此机回将乍融逼入绝路,谁会甘心?

这等政治权利之间的斗争,就是这么冷酷无情。

突然之间,夜羽感觉到曹操之所以出兵徐州,除了是替父报仇,以及视徐州为试验的对手外,又多了另外一条十分重要的理由。

乍融满脸错愕地从府中赶出,见到部队前方并驾齐驱的陈登和夜羽两人,脸上露出无法置信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