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光武帝刘秀在河北诸豪强的鼎立相助之下,中兴汉室;但众豪强以为自己拥戴有功,肆无忌惮地在河北之地强占土地,刘秀为此大伤脑筋,准备推行“度田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结果在众豪强起兵对抗的情况之下以失败而告终。
曹操所遇到的,与当年刘秀所遇到的情况,十分类似。
刘秀的帝位,来自众河北豪强的支持,因此众人自持功高,对刘秀态度并不怎么尊崇;曹操进入濮阳,但并非正式的兖州刺史,因而兖州士族和豪强亦对曹操心存轻视。
但朝廷的任命一下达,对兖州士族和豪强便是一个重重的打击。
当时朝廷虽然威信大跌,但仍然是天下人心目中的正统所在;能够得到朝廷的承认,与自己任命相比,更能够得到天下人的认同感。
事实上,一直到二十多年后,蜀汉丞相诸葛亮仍旧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帜,对抗曹魏。
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大肆宣传和儒家的大力推广,君权神授的正统观念早已经是深入人心。
兖州士族和豪强被这两件先后到来的事件打地措手不及,一时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操在兖州境内继续推行屯田制。
曹操的兖州刺史之位因为得到朝廷的认可,可谓占尽先机,更能够名正言顺地推行屯田制。
经过两个月如火如荼的行动,曹操不仅从投诚过来的百万黄巾军之中再度挑选出数万精壮男子,补充到自己军中,同时也将其余黄巾军转换为寻常百姓,安插到兖州境内各郡县。
明显感受着兖州境内战火平息,局势逐渐平稳下来,而且逐渐恢复正常状态的生产,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也开始走上正途。夜羽和曹操一样,心情大好。
虽然对兖州境内大受打击的士族和豪强仍然有些顾虑,但两人以及曹操麾下荀彧等谋士均知道日后需要面对的并非是兖州士族和豪强,而是天下各地的众多割据势力。
对夜羽来说,只要曹操的霸业早一日实现,那么对抗草原霸主鲜卑族就多了一分胜算。
却不知道现在草原形势如何?
吕布被李傕郭汜击败后,逃亡袁绍处,并且协助袁绍大破黑山张燕。
但夜羽心知吕布最终一定会离开袁绍,前来兖州。而且在曹操东征徐州陶谦的时候,趁机联合陈宫张邈等人,几乎一举就成功夺取了曹操在兖州的所有势力。
夜羽刚想到吕布,转而不由自主地想起曹操的父亲曹嵩。
正是因为曹嵩在经过徐州时不幸遇害,才让曹操怨恨之心大盛,势要为死去的亡父复仇血恨。
满宠不是说曹操早已经派遣人手去琅琊接曹嵩来东郡团聚的吗?为何数月过去了,居然连半条回信的消息都没有。
难道真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不成?
想起曹操那位迟迟不至的父亲曹嵩,夜羽竟有一种心悸的感觉。
这里面似乎颇有不妥之处,但他却不知道究竟在哪里出现了偏差。
他很想抽身离开曹操,赶赴琅琊查看究竟发生什么异常的变化,导致了曹嵩的迟迟未到兖州?
曹嵩的被害,无疑对曹操产生的巨大影响。
此事不仅让曹操性情大变,同时也因为在复仇心理的蒙蔽之下,不顾麾下谋士们的反对,盲目地进攻徐州,而且在行军途中纵容麾下将士们的残暴行为,从而导致了世人对他的恶评如潮;以及一部分士人因此而对他好感大跌,不愿再为之效力,甚至有人转而投靠刘备等人,对抗曹操。
曹操残暴不仁的印象,也因此而定格了一千八百多年。
想起前因后果,夜羽大感焦虑。
当他询问过曹操后,才知道原来曹嵩因为当时青,徐两州黄巾军齐聚青州,密谋进入兖州,而害怕遭遇不测,因此并没有立即动身赶赴东郡,与曹操聚首。
不过,曹操眼见兖州局势日渐平稳,已经再次派遣人手迎接曹嵩。而从曹操口中道出的那人姓名,则让夜羽倍感心惊肉跳。
泰山太守应劭。
怎么会这样?
看来虽然有些事情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更改,但历史的大局,仍旧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
夜羽大为震惊之下,不顾曹操的劝说,即刻告别曹操,赶赴琅琊,希望自己能够挽救这对曹操的霸业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
但是已经迟了一步,夜羽刚至泰山郡泰安的时候,曹嵩遇害的消息已经传地沸沸扬扬。
夜羽得到消息后不由地轻叹一声,但并没有立即返回濮阳,而是转道徐州。
一路上,他逐渐地听到曹操因为对其父之死感觉到异常悲痛,同时认为是徐州牧陶谦蓄意加害自己父亲曹嵩,遂将满腔怒火发泄至陶谦身上,已经在兖州聚集麾下军马,准备大张旗鼓地进攻徐州。
自己一定要在曹操进攻徐州之前,劝阻他的行动才行。
否则,因此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许可以说,天下最终三分的局势,究竟是难以打破的宿命?还是能够挽回的残局?或许能够在此一举中略见分晓。
数日后,在兖州任城郡,夜羽终于与曹操军先头的夏侯渊部队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