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和石韬相视而笑,显然是因为夜羽和徐庶两人的对话方式。
夜羽伸手抚脸,嘴角逸出一丝灿烂的笑意,道,“请循其本!”
“庄子答惠子曰,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那么,元直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天下百姓已经抛弃汉室才问我;而我,就是从近八十年间天下百姓的行为中知道,他们已经抛弃了汉室。”
接着轻声吟唱道,“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
“但不知道这首民谣,可能够解释元直的疑惑吗?”
徐庶闷哼一声。
诸葛亮眼神一动。
夜羽悠然道,“二世胡亥既亡,子婴以雷霆手段诛杀赵高,然后整顿朝廷政务。他的行为,以及他的才能,并非是一位亡国之君的表现。可最终,依然无法挽回秦朝的灭亡。”
“因为秦已失其鹿,天下人纷起而逐之。”
“现在亦是如此!汉室经过禁锢,黄巾,董卓等等祸乱后,威信尽失,各地豪强不再遵循朝廷之命,却各自全力争权夺利,窥视神器。”
“无明君!无中兴之主。即使帝室之胄中能够出现光武帝那样的雄才,那人也成不了光武,而只能是子婴,终究无法挽回汉室灭亡的悲剧!”
“此天数也!人如何能与天强争呢?”
夜羽虽然侃侃而谈,内心却感觉郁闷非常。
自己是知道历史进程的,偏偏却在和诸葛亮徐庶的辩论中毫无用处。
若要取得这场辩论的胜利,只能依靠点点滴滴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为证据,然后辅助其他的一些理论,从而如果能够推翻两人的观点,才能够算是胜利。
突然之间,他感觉到以前看书时那些主角们浑身上下肆意散发出来的王霸之气是多么地让人向往。
只要虎躯那么轻轻一震,王霸之气自然而然地散发而出,弥漫全场,让在场所有人都感觉到眼前一亮,紧接着都争相恐后地扑道自己身前,哭喊着要作自己的小弟,当自己的部下,那是多么诚信如意的一件事情啊。
与自己这样费尽心思,磨破嘴皮地和他们争辩不休相互比较,那些穿越到异世界的主角们,实在是太有才了。
也太让人羡慕了。
况且自己即使最终能够赢了这场争辩,诸葛亮徐庶两人对自己另眼看待那是毫无疑问的事;但同样的,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成了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并且会为这理念而付出,而拼搏。
而且,每个人的理念一旦形成后,将会很难有所改变。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歇后语,就能够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固守自己理念的情景。
徐庶希望自己能够在刘备帐下辅助刘备复兴汉室,虽然是迫不得已才至曹营,但却不愿意为曹操筹谋划策,便是他对自己理念的坚持。
因为理念具有唯一性,独立性,永恒性的三大特征。
只有志同道合者,因为理念接近的原因,才能够顺理成章地走到一处,为相同的目标而奋斗。
当某个人试图以自己的理念,去影响另外一个人持有与自己理念大不相同的人的时候,将会遭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东汉末年,就是这么一个不同理念发生大碰撞的时代。
就如眼下夜羽和徐庶诸葛亮的辩论,就是他们在对自己理念的诠释,然后因为相互间的不同,而产生了矛盾。
夜羽正要重新大展口舌的时候,心中蓦然一动,转头望向大厅入口处。
一位大约十一二岁年纪,面容朴实的少年,匆匆踏入大厅,朝众人所在的位置行来。
诸葛亮长身而起,迎向那少年。
那少年神色颇为焦急,朝诸葛亮叫声二哥后,疾声道,“叔父着我找你回府!”
夜羽心思转动,从这少年对诸葛亮的称呼中知道了他的身份。
是诸葛亮的三弟诸葛均!
徐庶和孟建石韬同时起身至诸葛亮身旁。
诸葛亮转身面向夜羽,双眸神采转动,油然叹息道,“足下谈吐言行,皆非常人能比,十分高明!可惜我不日就要随叔父前往豫章,无法聆听足下高见,实为可惜。”
夜羽笑道,“若孔明不嫌弃我唠叨,我可跟你一同至豫章!”
诸葛亮轻啊一声,脸上露出不能置信的神色。
不仅是他,就是徐庶孟建石韬三人,脸上神色也是怪异至极。
夜羽宛尔道,“却是说笑!孔明勿要当真,在襄阳呆上一段时间后,我要入蜀一趟!自是无法随你至豫章!”
诸葛亮四人对夜羽的玩笑反应一致,同时露出哭笑不得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