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露出深以为然的神色,沉声接口道,“正是因为乱世纷现,百姓才会那些渴望能够推行仁政的明主出现!”
夜羽默然无语。
根本原因,终究是制度的不完善问题所造成的。
无论任何一种制度,因为受制于时代和主观的原因,都有其难以完善的局限性。
换句话来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完全完善至没有任何缺点的制度。
先秦时期百家诸子的道家,对于这种现象有这自己的独特研究。
道家认为这是因为种种制度,都是人为制定的“后天性”的制度,毕竟无法与从先天大道衍生的教化之礼相比拟。
《道德经》第十八章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混乱,有忠臣。”
而后世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则认为,自原始社会后期,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才会导致了原本比较单纯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级,而为保护个人似有财产而建立的国家机构,以及为抢夺他人财产而发动的战争,还有让个人私有财产合法化的各种法规法律等等的制度的建立和逐渐完善。
一定程度说来说,私有制是人类文明之所以会取得不断进步的根源,这一点无庸质疑。
但同样,私有制亦可以说是一切罪恶的源泉。
这是一把双刃剑。
当这把双刃剑用地好,用地恰当的时候,人类社会和文明,能够得到极大的促进。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极端落后,乃至于日后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私有制的逐渐完善大有关系。
比方说,因为战争的需要,人类对于机械以及其他科学技巧的研究才得以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无法想象的境界。
而战争的目的,便是对他人的私有财产的侵犯。
但若对于他人私有财产的占有欲过度,乃至贪婪无厌的地步,那么最终却会引起毁灭性的破坏。
世界上无数治理社会的学说,其实都是在试图研究如何有效地制止人心过于贪婪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比如儒家的圣人之道和道家的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如果能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上位者不要对普通百姓过度的剥削和奴役,最好甚至是顺其而为的话,天下自然能够长久平安。
儒家则标榜圣人治世,以教化之功,使人人皆成尧舜。而圣人的完美美德,自然包括将人性的贪念降至最低点,不其纷争,以仁义为本,不讲物质索取,如孟子关于“舍身取义”,荀子关于以教化去本恶的人性,达到完美。
贾诩突然露出疲惫神色,道,“我也劝说李帅等人劝桑农耕,恢复生产。可惜,李帅和郭阿多等人,相互倾轧,哪里有时间理睬我啊?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居然会对杨彪提出的收买天下群雄的计划,表示出难得的相同。嘿!”
说到最后,这足智多谋的谋士忍不住长声叹息不已。
夜羽暗忖原来提出大肆分封州牧的居然会是太尉杨彪?
这人对汉室忠心耿耿,倒是极有可能会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壮大地方诸侯的实力,最后能够出现和李傕郭汜等相互抗衡的力量。
而反观贾诩,似乎因为次事而对李傕大失所望。
“好为人君者,其路又怎么个艰辛法呢?”夜羽点头到,“偏偏天下间却有那么多人渴望得到大全,不计生死。”
贾诩动容道,“翔实倒看得开?”
无论任何一个政权,从它的建立,到逐渐壮大,最后乃至灭亡,无时无刻都不在奋力拼搏。
也许某些书籍上对于某一个政权不过寥寥可数的几笔,然而一旦深入研究的话,那么其中那些尔虞我诈,层出不穷的权利拼搏,以及战场博弈等,亦是分外地惊心动魄。
比方说,李傕和郭汜等董卓的余部把持朝政之后,同样地亦需要为自己的将来能否顺利存活下去,而不是像董卓那样最终遭遇灭亡而大费脑筋。
关中原本虽然是富饶之地,但经过连番征战后,境内百姓流离颠簸,纷纷逃亡他乡。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李傕郭汜等人即使想要勉强维持自己的实力都困难重重,更不要说是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扩充壮大。
首要的一个因素,因为普通民众为了躲避战乱而不断流失的原因,农业生产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此一来势必会让维持军队变成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没有普通民众生产出来的大批粮食,军队中哪来足够的粮饷开销?
军队是一群十分特殊的人群。
这个人群的主体,基本上都是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健壮男子。
若无军饷或者另外一些奖赏之物,还有军功的吸引,说不准他们就会转而反叛——当年曹操和夏侯惇南下扬州募兵,但返回中原时,就因为粮饷的问题而遭遇叛变,结果导致新招募的兵员死伤过半。
李傕郭汜原本就是董卓的余党,名声狼藉,更容易引起民众和士人的反感心理,不愿意为之卖命。
他们想要在这乱世之中把自己的势力保存下去,更加地困难重重。
一不小心,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