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江中偶遇(上)(1 / 2)

三国游侠列传 夜轩冕 1899 字 2020-10-26

在三国的乱世风云之中,那些如夜空中繁星般璀璨的人才,留给后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伴随他们一起展现在后人眼中的是,那些层出不穷的文韬武略,阴谋诡计,盖世英雄豪情。

当任何一人在阅读完这一宏伟的历史篇章后,都会忍不住掩卷叹息。

千古悠悠,多少兴亡,任其波澜壮阔,精彩绝伦,竟然都无法出三国之右。

只是,这精彩绝伦的背后,又掩盖了怎样的悲情故事呢?

三国后期,因为鼎立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特别是魏蜀之间在西北边境的连年征战,其边境处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离内迁,导致了千里边境一片荒芜,人烟罕见。

匈奴,鲜卑,羌,羯,氐等游牧民族因此而蜂拥进入西北边境。

曹魏和蜀汉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打算,默许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壮大。

当年纵横大草原的霸主匈奴族倾全部力量都无法实现的目标,在数百年后,中原的政权却对来至草原的游牧民族完全不设防,就这么让他们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原的前沿位置。

从河套的河西郡到北地郡等地,到西陲的天水郡陇西陇右地区,数以百万计的游牧民族民众,成为了探查中原虚实的先头兵,络绎不绝地将因为厌恶战火而逃离的汉人聚居地,毫不费力地就变成了自己栖身的家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人杨慎的一曲调寄《临江仙》,道尽三国英雄们的最终归宿。

成也空,败也空,谁又能逃过时间的追踪脚步?

三国归晋,本身就是豪族代表的司马家族,任由士族和豪强的力量空前膨胀,最终西晋又在无休止的内耗之中,损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

来至大草原众多游牧民族的窥视目光,意识到这样的情况下正是进军中原的大好良机,遂或纷纷拥兵入关,或根本就是直接在关内举兵起事,就这么将西晋灭亡。

残余的中原汉人士族和豪强们纷纷逃亡江东一带,重新拥护司马睿建立起只占据了半壁江山,却丝毫不思进取的东晋小王朝。

而在中原的上空,众多的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屠杀无辜的汉族民众,一方面又为了争夺中原的最终所有权而相互攻击不休。

三日一小战,五日一大战,乃是最为司空见惯的寻常事情。

夜羽深知历史的进展,却丝毫不知道自己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但并不妨碍他下定决心要协助曹操尽早一统中原的愿望。

因为眼下大草原新兴的霸主鲜卑族,对中原存在足够的威胁。

“造化洪炉,谁又能脱身世外?”夜羽听太史慈说起张飞对自己的评价,心中感慨不已,摇头道,“我虽是有心置身事外,偏偏却越陷越深,无法挣脱,是否算是命运对我的愚弄?”

夜羽甚至觉得,自己来到这三国时代,也不过是命运的作弄。

太史慈听得夜羽如此说法,脸上禁不住露出怪异神色,慷慨击掌道,“大丈夫在世,当提七尺长剑,建立不世功业。翔实道刘繇本非雄主,我跟随他乃是埋没一身所学,但翔实自己呢?你只愿淡泊明志,那么你的一身才学,岂非比我更加浪费吗?”

夜羽愕然无对,暗忖这大约就是太史慈的志向。

《三国志吴书》记载: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这一位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为“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的武将,和同时代众多关心天下一统的志士们有着同样的信念。

夜羽目光一闪,道,“我怎么能和子义相提并论?我师傅乃是道门众人,我自然也不能为尘世所牵绊;况且如果我真的跟随曹大哥干一番事业,只怕我的师傅却未必会同意?”

太史慈微微一笑道,“翔实此言不过是躲避的委托之词而已。”

夜羽沉吟道,“也许是吧!但无论如何,我终不会出仕。这是由我的出身,我的理念,还有我的理想所决定的。”

初来乍到这三国时代,夜羽并没有一般小说上描述地那样充满无比兴奋的期盼自己能够一统天下的激荡心情。

他有的只是万分的失落和沮丧。

作为一名感情远较普通人丰富许多的性情中人,他许久都无法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即使来到了三国时代。

甚至在这时代已经足足生存了五六年之久,现在的他仍旧十分清楚那些痛楚仍然在深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时时会像毒蛇般神出鬼没地出来刺激他脆弱的情感。

太史慈见夜羽脸上突然现出异常神色,心中暗讶。

夜羽轻吸一口气,缓缓回复心情,点头道,“我该走哩!子义若是有意至中原栖身,不妨考虑一下曹大哥如何?”

“翔实最终还是露出你的狐狸尾巴!”太史慈哑然道,“此地一别,你又将行往何处?”

夜羽双肩微微一耸,毫不在意道,“子义大可把我的话当成仅供参考的信息便是。至于我的去处,自己也说不准,不过可能会是刘表治下的荆州,然后则延江而上,进入益州境内……”

太史慈浑身一震,喃喃道,“原来翔实竟是替曹操打探天下形势?”

夜羽暗忖自己还需要如此辛苦地行遍天下,才能够知道各地的形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