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黔东之行(五)(1 / 2)

忘川笔记 聆风听雪 1539 字 2020-04-02

驶过下坡路段之后,没过多久就到了一个小镇之上,将车停在路边的一个小卖部,叶枫买了一包烟,结账的时候叶枫询问了一下老板,这地方距离县城还有多远。

老板告诉叶枫,他们这镇子叫做太平镇,是距离县城最近的一个小镇,穿过镇子的主干道后,最多五六分钟就能到县城了。

谢过老板,叶枫重新回到了车上。继续驱车前行,没多久就来到了县城。一路颠簸,总算到了县城,叶枫和秦琳在县城里找了一家宾馆之后住了下来。

吃过东西,叶枫联系了向导“老三”,在电话里老三告诉叶枫,他要去的那个苗寨有一点偏,叶枫要去的话最好是明天再去。叶枫对此倒是不着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苗寨的情况之后,叶枫与向导老三约定好了明天出发的时间。

翌日上午,向导老三来到了叶枫居住的宾馆。这期间向导老三还与宾馆的保安发生了一点误会。叶枫他们下榻的宾馆属于县城里数一数二的宾馆,冠名“国际大酒店”,向导老三穿着打扮实在是称不上“洋气”,保安把他当成收破烂的,后来还是叶枫下来之后,保安这才放行。

叶枫看着眼前的向导老三,这是一个典型中国农民,皮肤黑黝黝的,一口大黄牙,眼睛深邃清亮,说话的时候嗓音洪亮,整个大堂内都能听到他的声音。穿着打扮不修边幅,主要是其风格,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要是放在九十年代,向导老三的打扮足以吸引一帮子“小迷妹”。

电梯里,向导老三一脸不忿地抱怨着,叶枫笑着道:“我说老三,你来也不提前给我打电话呢?”

“小枫爷,你不知道,昨天你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正在河边钓鱼呢,跟你通过电话之后,手机不小心掉河里啦。今早上刚买了一个新手机,里面没有你的号码。”老三说着一脸的不快道,“你们住的这酒店是咱们这最好的酒店,很好找的,我就想着直接过来找你们就行了,谁想到那个小保安竟然不让我进,真是狗眼看人低。”

话到后面,老三还用苗语嘀咕了几句,叶枫没问他说的是什么,但从其表情来看,估计是一些骂人的话。

在酒店里的房间稍微整理之后,叶枫和秦琳就背着两个背包跟着向导老三驱车离开了县城。

车上,向导老三跟叶枫和秦琳两人介绍起了盐厂村的情况,向导老三是苗族人,由于年轻的时候常常在外务工,所以会说普通话,但是普通话说的并不标准,带着方言地味道。老三说他的普通话是典型的“苗普话”。

所谓的“苗普话”,就是老三在表述一些东西的时候,用词会不经意的夹带着苗语词汇,一句话说下来,叶枫和秦琳只能听得个大概,几乎每次老三说完,叶枫和秦琳都得琢磨一番。

老三告诉叶枫,这个盐厂村,是他们这里最穷的几个寨子之一,寨子穷,并不是因为村民不努力,而是盐厂村的位置是在是偏僻。

以前没路的时候,到寨子外赶个集都得走上半天的山路,交通实在是不太方便,后来政府给修了一条沙石路,情况有所好转。

但这条沙石路由于年久失修,不下雨还好,一下雨的话,这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一般的车根本无法通过。所以,他们的车只能走一段路,剩下的路得靠走着去。

秦琳问这个村子为什么叫做盐厂村,是不是因为这村子里产盐?老三说不是,这盐厂村是政府根据为了方便登记户口,取得汉语名字,根据苗语翻译过来的。他们这里是苗族自治县,有很多的苗寨,这些苗寨的名字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根据苗语的意思翻译成汉语,所以很多村寨的名字听起来怪怪的。

就说这盐厂村,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村子产盐呢?其实就是根据苗语翻译过来的。秦琳好奇之下问老三这盐厂村用苗语怎么称呼呢,老三用苗语说了一个词,叶枫听起来读音,有点像是汉语中的“拱桥”二字。

至于有没有具体含义,老三就不太清楚了,只是说他们从老一辈开始就一直这样的称呼。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所不同,其实不仅苗族文化,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都与汉族不同。包括苗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并没有文字,有的民族有文字,但不知是何缘故,已经失传了。

就拿苗族来说,古苗族是有文字的,老三他们的县城里有一个世昌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他们县城里的一些名人雕像,这些雕像下面有他们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的简介。除了汉字外还有苗文。

不过那些苗文,按照老三自己的话来说:“十个苗人有十个不认识”。专家不说那些是苗文,他们还以为那些符号是“鬼画符”呢。

古苗文早已失传,现今的苗族内,许多东西都的传承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以往苗汉交流不怎么通畅的时候,苗族的文化的传承虽然也会丢失一部分,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建国之后,苗汉交流日趋频繁,汉文化的冲击导致了苗文化渐渐地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