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太平(2 / 2)

不过在离开之前,还是得回去把行李带走。毕竟他们的伪装身份是凡人旅行者,把行李随便留下自己走了肯定会引起怀疑,进而让教徒们有所防备。

当然了,两人也不可能立刻返回,回去太早也不合常理。于是杨梅提议先去附近的县城去走走。

朱岭县城不算大。此地靠近国境,却不是主要商道,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商旅往来,平日里除了一些行踪诡秘的走私客外也就是那些轮休的边军士兵在此盘桓修整。正因如此,县城里商铺坊市之类并不多见,临街的茶楼伎馆等休闲娱乐场所倒是开了不少。

两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逛了一会,随意找了家书茶馆坐了下来。杨梅从袖袋里摸出纸笔铺了大半张几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写写画画,徐伦则端着一小碟辣味蚕豆一粒一粒地细细嚼吃,边吃豆边侧耳细听茶馆中间小阁里的琴师唱曲。这种书茶馆一般从下午才开始说那种大书,现下时候还早,常驻的大先生还没到,小阁就半开放给那些尚没成角的说书弹唱艺人之流使用,事先跟老板说上一声就好。小阁四周有素白的轻纱笼着,就算演砸了也不用担心被人记住长相影响以后的名声。

徐伦自幼没怎么接触过曲艺音乐这类的玩意,投奔吴家之后光是修炼就几乎耗尽了他的精力,这次有机会听听俗世的唱曲,自然不愿错过。小阁之中身影娇小的琴师正弹唱的轻快小曲名叫《太平年》。这种小曲除了“太平年”和“念太平”这两句循环起调之外并没有固定的歌词,全凭琴师自己现场发挥,多以趣谈时事逸闻为主,也有调侃些历史典故的,很是俏皮。据说个中高手可以句句不重样地唱上一整天。这种半说半唱的表演徐伦虽然在书上看到过,但亲耳听闻却还是头一次。

琴师唱功演奏均属一般,但胜在嗓音甜美细腻,所唱的不但有越州本地风物,华胥文史趣闻,还有不少境外闲谈,很是引人入胜。就在弹唱正渐入佳境之际,杨梅突然轻叩几面,叫住了徐伦:“师兄,前一段时间你托我解读的金属片我已经研究差不多了,上面的纹路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符文的组合,手法跟露丽的冰剑符箓很相似。虽然工艺比较粗糙,但思路值得借鉴。虽然我本人无法激活,但通过真气珠和转灵符注入少许金行灵气之后就能够改变周围金属物体的外形,看起来像是师兄你在记忆出问题之前尝试仿造的金剑符。至于为什么是金属制的,以及为什么没有灵气储备,我猜是因为这是你晋升二品之前的作品,能力上还有局限。它的成品很可能是一件能够储存和转化真气的简易法器。”

“不,听你这么一说,我反而有种预感,它的成品很可能是某种更简单但更大的东西……”徐伦皱着眉头思索道。

“这些以后再说不迟,”杨梅拿出一叠纯白色的符卡推给徐伦,“按你说的,我已经绘制了二十张半成品,只要注入足量金行灵气就算完成了。以后你也可以照着自己画。”

就在此时,琴师的弹唱已入尾声,语气也由娇媚转为高亢:“……念太平,太平本将军定偏不教将军见!”这一句收尾更是急转直上,用情恳切,隐隐间有金铁交鸣之音,端的是英气逼人,余音绕梁,盘桓久绝。

那些个听客本就以戍边兵士为多,听闻此句油然共鸣,叫好声在不大的茶馆里回荡不息。

再看那白纱小阁之中,哪里还有人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