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戏曲的起源介绍(1 / 2)

无法结束的恐怖 玖颖 1240 字 2020-09-19

“不知道,有什么含义吗?”听到我的话,落雨叹了一口气。

“弟弟,紫色很好看是吧?无忧就很喜欢紫色,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落雨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对我说了一句。

“她喜欢紫色和紫色的由来有什么关系。”我无奈地问了一句。

“弟弟,你……。算了,你走吧。”落雨明显被我气到了。

她们两人站起了身,我愣愣地看着她们离开的方向。“紫色”一直在我心里不断地回响着。

“亦寒,好久不见。”我听到有人和我说话,扭头一看居然是何岚。我笑着打了声招呼,她也没有多说什么。

“看戏吗?”我听到何岚的话点了点头,到了地方才发现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用木头搭成的屋子,木屋的颜色很是治愈。房顶又一些鲜花装饰,看起来很是漂亮。

上面的人们都是一些老人,他们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装。手里拿着我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何岚笑了笑没有解释。

他们开始说话了,我以为要开始唱戏了。没想到我等了半天他们却介绍起了戏曲的起源。

戏曲的发展过程:先秦(萌芽期)——〉唐代中后期(形成期)——〉宋金(发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清(繁荣期)——〉近代(革新期)——〉现代(争辉期)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

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宋金(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