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皇帝中,清代对子弟教育最严格。
清代皇家教育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确立正规制度,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意思是皇子虚岁满6岁便开始读书,早5点到下午3点,共10小时。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连除夕都不能放假。
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皇子需凌晨4点到书房复习前天的功课,夏天虽热,皇子读书时却不允许使用扇子祛暑,每学一个字,即要写100遍,一段课文,要朗诵120遍。
康熙皇帝年幼读书,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岁就能做到这一点,故深得康熙喜爱。
玄烨非常谦虚好学,常求教于长辈,求教于有道之人。他说:
人们往往在一些事情上喜欢不知道的装做知道,不懂的装做懂,这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从来不不懂装懂。我每次遇见年长的人,遇见有学问的人,总要请教他们,问他们的读书验,哪些地方需要吸取教训,把这些悄悄地牢记在心里。绝不会自以为是,不懂装懂,不知道装知道,而不去求教于他人!
清廷奉行以儒学作为治国的国学,儒家典就是所有皇帝的必读书。儒的核心是四书五,尤其以朱熹注本为皇子、皇帝必读之典。朱熹认为,理是一切,有理才有气。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是,理是本。应当存天理,去人欲。
玄烨很赞成朱熹的话,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德行、学业上有所发展,必须读书。他说:
一个人在道德、学业上要想有所进步,必须从读书开始。多读书,一切不良的嗜好和欲望就会变得薄。不良的嗜好、欲望薄了,就会节省许多费用。费用节省了,就会减少机会到处钻营、谋求。钻营、谋求少了,人的品格就会高尚起来。读书的方法,以读儒家典为主。如果儒读懂了,深邃的学意旨精通了,就可以读史书。读史书,能够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贤明或者愚蠢,遇见什么事情,也容易知道其中的利弊得失。所以,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论贵贱老少,惟独读书永远不论什么贵贱老少。读了一卷书,就有一卷书的收获。读了一天书,就有读一天书的益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那样发愤读书,废寝忘食,惟恐学习赶不上的原因。
玄烨虽然强调读书的重要,但不是胡乱瞎读书,他十分讲究读书方法。
曾说:朱熹说,读书的方法,应当序渐进,并且具有一定的情趣,用心专一,永不松懈。在文辞语意已尽或未尽之处,在古文的字里行间,从容领会其真意,在德行操守上身体力行,从实践中去真实体验。然后,就能够做到心中平静,道理明晰,从而逐渐体味出文章三昧和文意之外的妙旨。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即使博览群书,一天读书无数,对于治学,又有什么益处呢?朱子的这段话,对于读书学习,至关重要。人们读书,原本打算将知识读到脑海之中,贮存在心里,然后亲身去体会,使自己增长才干,获得真正的本领。如果不是这样,仅仅把一本书,泛泛地阅读,这有什么用呢?凡是读书的人,都应当遵奉朱子的这段话,把它作为自己一生读书的训诫!
玄烨读书,在讲究读书方法的同时,强调要精读。认为只有读书读到不忍放下,方能真正品出书中真趣。
他说:我从小就曾发愤读书,刻苦学习。当读到某一典时,我就一定要读懂它,讲论它,把它牢牢记住。近年来,我阅以前读过的书和笔记,又发现了一些地方应当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朱子的这些话,所有读书人,都应该知道。
玄烨认为,一个人幼年所读之书,一生享受不尽,终身受益。因为人在幼年的时候,精神专一,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思想畅通无阻。长大成人以后,私心杂念就多了,思想不大集中,容易走神。所以,应该及时读书学习,及早上学,不要失去良好的机会。他七八岁的时候所读的儒家书,到现在已五六十年了,可是,仍然清楚地记得,很难忘记。至于二十岁以后所读的书等书籍,几个月不温习,就要忘记得差不多了。当然,也有人在幼年的时候,遭遇坎坷,不幸失去了早学的机会,那么,就应该在壮年的时候更加发愤读书,以弥补早年失学的不足。幼年读书学习,就像喷薄而出的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壮年读书学习,如同蜡烛燃烧的光辉。即便是较晚时期读书学习,也比一生不读书学习的人要好!
康熙重视子孙的教育,在中国历代帝王里是非常特殊的。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而他的孙子辈人数,有人统计是97个,这是个很大的家族。那康熙是怎么教育他的子孙的?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传身教,让他的子孙跟他行围打猎,跟他巡视,甚至作战的时候,也带着他们,就是在实践当中来进行培养教育。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