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杨思柳的消息后,一切又步入了正规,焦文武也没有再表现出什么不正常的举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不过家里房子还是得盖起来,因为赵玉筝的大弟赵明胜要来府城读书了。
这也是赵玉筝的建议,小姑家的儿子从小都送来读书了,赵玉筝偶尔也会见到他。发现这儿的先生要比县里好。学生的眼光更广,不过不管什么时候大地方的教育资源总比小地方的多。
因为知道自己两个弟弟要走科举这条路,赵玉筝肯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毕竟这个年代的的女人在婆家的底气和地位基本上都来自于娘家,当然她是不在意更不需要这些的,可是自己娘家殷实旺盛,她也不用牵挂了不是吗?
当然还有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赵玉筝发现关世杰关少爷这个二世祖虽然不走科举之路,但是他的见识和知识储备远远超过自己小姑家的那个表弟,这源于他的成长环境和氛围,所以她希望自己弟弟能来到这儿能跟他学习,不做井底之蛙能看到更宽阔的天地。这是在小地方没有办法做到的,毕竟人的层次在那儿放着。
赵玉筝本来是想把赵明胜赵明宇种地俩都接过来的,不过他爹娘不同意,现在她也算在这儿立住了脚,一心想帮弟弟少走些弯路,压根没有想到爹娘尚在,自己把娘家弟弟接到身边会有什么影响。还好她爹娘没有那么多想法,丈夫婆家也没说什么?
之所以没有让赵明宇也跟来,完全是赵家爹娘的私心,两个闺女都嫁出去了,大闺女还跑那么远,再把俩儿子给接走,一年到头见不到两次,心理上他们接受不了。
可是想到儿子的前程,他们不得不狠下心来,不过再怎么狠心也舍不得放他俩都走,在县学里,他们闲了还能去见见,要是跑到府城那就不是他们想见就能见的事儿了。
赵玉筝也曾提议让他们跟着来,只是他们不同意。
不同意的原因很多,要说主要也就两点,一是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二是身为一个农民却不种地,他们自己心里那道坎过不去。
儿子去学习准备科举投奔闺女还有个由头,他们两口子舍家弃地的跟着儿子背井离乡投奔闺女算什么?
赵家爹娘虽然开明,不过有些底线还是不能打破的,当然他们也不愿意打破,而且小闺女还在县城里呢!一家子都走了,独独把她撇下来也不好说,到时候他们两口子再一想坏点儿打着投奔兄姐的名义去搅和祸害大闺女大女婿,那他们自己岂不是罪人了。
所以两口子商量好哪儿都不去,就在家待着盯着小闺女,至于小儿子现在还小晚一年去府学应该没什么?
闺女是自己的闺女,儿子是自己的儿子,俩人是亲姐弟,不过亲姐弟也得明算账,别到时候儿子成长了,却让闺女在婆家因此而抬不起头来,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赵明胜走的时候,带走了大半个家当。穷家富路,当爹娘的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所以家里但凡值钱的都给他收拾了。
天热地里活儿也不少,可是赵爹怕儿子一个人走会出事儿,所以他把家里的活儿都交给了赵母。自己送儿子顺便看闺女去了。
赵明宇也想去,不是他也知道爹娘肯定不会同意。所以在他们走的这天他眼泪巴巴的看着他哥及爹娘,希望他们有些“恻隐”之心,不过他这个装可怜的方法显然不管用因为他娘正和他父兄依依惜别呢!谁也没功夫搭理他。
装可怜套路惜败,最后还是在家待着,不过总有些少年心气儿,觉得爹娘和大姐偏心,调整了好久才调整过来。
天热这个时候府学也是放假的,只是赵明胜想早点来准备准备,省的到时候不习惯,想要再回来。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这话也不全对,天气不热它们也难以长成。尽管热,爷俩也没有说什么?毕竟还是靠天吃饭的农民,要是因为天热儿而诅咒起老天爷,那他干脆饿死算了。
赵明胜从小到大都是跟着赵爹的,知道他爹的脾气,平常啥都好说,可是一牵扯地里庄稼的事儿,那就像换了一个人,所以哪怕再热他也得忍住不能抱怨,不然爹会跳起来打他的。
这个也能理解,赵父作为一个农民,和拥有大片土地的权贵不同,他是靠种地吃饭起家,对土地和庄稼自然有感情,就算有其他副业,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土地。不只是他,焦父也是如此,就算忙到没时间种,雇短工也得种。或者说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如此,土地上的收获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安全感。这是其他财富所做不到的。
而权贵们圈地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筹码,对于其他也就是看重一些数字的增长而已,他们不种地,对土地自然没有那么深的感情。
这天气实在是太热,爷俩最后热的实是在受不了,就把作息给调了,早晚赶路,中午找个地方休息。因为自带蒲席爷俩也没有找客栈,都是林子里熏熏蚊子将就着睡,洗澡则是碰到小河,趁没人的时候跳进去洗洗,换下来衣服也是随便揉揉又穿到了身上。
几天下来他们身上有了一股酸臭味儿,只是他们二人已经闻不出来了,直到某天中午去买饭,店家女主人不经意间的皱眉和捂嘴,才让他们反应过来,自己好像熏到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