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一代儒将(1 / 2)

鲁肃之所以早早的离开了袁术集团,便是看准了这个势力,不久之后的穷途末路。

在这阳顶关当中,自然是摆不了多大的宴席,只能是简单的做了一桌饭菜,好在还翻捡出了两坛酒,三人便是坐在桌上,待到酒过三巡之后,萧鼎便是对鲁肃动了招揽的心思。

其他的也不多说,吾便是实话实说了,听子扬说,子敬有匡扶社稷,成就一番事业之心,鼎也十分的佩服,现在庐江郡百废待兴,正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才,若先生能够为我庐江郡效力,定然能够施展生平抱负。

鲁肃沉默了半晌,说道:说起来承蒙萧大人此次相助,我本不应该推辞,只是前番效命于袁术治下,在下对于择主之事也只能是慎重,不知道,大人以为成大事者,应当如何?

萧鼎知道,这便是鲁肃所谓的考验了,所谓主公和臣子本来就是一个方向的选择,尤其是在这个人才辈出,但是主公也辈出的年代里,人才的选择就变得多样化,最起码的一点,双方的理念要相同,如果双方谈不来,就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太平时代里,诸如在另一个时空当中,盛唐,还有宋朝,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才能的文人墨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有一身的本事和为官的理念,终此一生却郁郁不得志,这便是为人君主和臣子之间,方针理念的不同,他们最终的结果便是没有得到起用。

这是因为他们效忠之人只有一个选择,那便是当今的皇帝,可是对于乱世来说,像诸如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多少的英雄豪杰和诸子百家,那简直就是人才的天堂,选择自己适合的诸侯和君主进行效力,将自己的方针策略实施下去,能有一番成就的机会就大得多。

而在三国时期同样也是如此,天下大大小小的诸侯不知道有多少,而现在天下的形势还不是十分的明朗,人才的选择也更具有多样性。

萧鼎对此也是十分的重视,天下之人皆以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要有精兵猛将,谋士如云,武将如雨,可是吾窃以为成就大业应当以百姓为本,百姓丰衣足食,能够得到一定的休养生息,便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和兵力,不仅仅如此,他们对于守土安民的决心也就更大,麾下的将士,战斗力自然提升。

说句实在话,袁术现在治下百姓困顿,民不聊生,宛如豚犬一般,治下的招收而来的甲士本来就是苦不堪言,又怎么能够得到他们忠心的效力?

可是要知道,袁术的祖上乃是四世三公,豪门大族,得到了不少士子和门阀的拥护!鲁肃略微愣了一愣,只是回答道。

不管他的实力如何,底蕴有多么的强大,但是天下,始终是汉家的天下,袁术之心岂在汉乎?现在已经是民心背离,根本难成大事,苟延残喘而已。

只需要看清两者的利弊,袁术根本不会做出自立为帝的举动,显然已经昏聩到了极点。萧鼎缓缓的说道。

刘晔这个时候,只是静静的看着两人的对答,并不说话。

那么萧大人以为,庐江郡的前途又在何方?

萧鼎回答道:现在庐江郡拥精兵上万,百姓正处于生聚之时,迫切需要先生的加入,以谋求大事,吾以为依旧是要先休养,再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