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贼军重重包围的时候,为了报恩,太史慈临危受命,单人单马突出重围,为孔融讨来了援兵。这份忠肝义胆在笔者的眼里看来,完全不输于那位常山赵子龙。
仅仅只是第一轮的冲击,双方就打到刺刀见血,连续攻打了接近半个时辰之后,混杂在一起扭打的双方兵马,才终于是分开了。
宋谦麾下的军马,本来就是打着一鼓作气的目的攻打云岭口,没想到第一场硬仗就被扑了回来,还吃了一个闷亏。
在方才那场战事当中,刘晔也是奋不顾身的厮杀,竟然还在双方收兵的当口,擒拿下了一名江东军军侯,这份功绩足以使任何人自傲。
太史慈也是知道,陈武和宋谦两人兴师动众而来,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也许等到埋锅做饭,将士们填饱了肚子以后,他们就会继续的强攻。
而且第一波进攻的军队是宋谦的,陈武麾下的精锐兵马还没有动用,宋谦长于练兵,而不善于领兵,按照道理来说,陈武打的硬仗更多,麾下军马还要强一些。
太史慈和刘晔的脸上都满是凝重之色,谁都知道,若是任凭陈武和宋谦所部突破了云岭口,那么孙策麾下的大军就会源源不断的扑向泾县,只要夺取下了泾县县城,太史慈所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就会迅速的崩塌。
这些话都藏在了太史慈和刘晔的心里,谁都没有说出来,但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是清清楚楚。
这场云岭口之战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地利,以800人守住这个要隘,说句实话也就是勉强够用。
在另外一头宋谦也是端着饭碗,和陈武不断的商议的军情,看起来对方对这云岭口,十分的重视,要不然就让俺带着数百人翻山越岭,越过此处?
其实宋谦的职位并不怎么高,但是宋谦一直是那种恪尽本分的武将,行军打仗都是中规中矩。孙策每每有战事,几乎都将宋谦摆在了自己的身边,可见对于宋谦十分的信重。
陈武的性子也不是那么的霸道,宋谦既然提出了这个看法,自然是要仔细的倾听一番的:宋将军有什么话但讲无妨,率领一支奇兵越众而出,总归是有些冒险的,一个不慎就会被敌军轻易的吃掉。
宋谦也说出了自己的心中想法:既然太史慈想守住此间,就让他们守就是了,只要咱们带着一支小股部队绕过此处,依照咱们孙策军在江东的威名,其余泾县兵马还不是望风归附?
而这个时候尚在云岭口的太史慈,见到后方的声势越来越大,内忧外患,多半会放弃云岭口,这道险关也就是不攻自破了。
明眼人一听这番话,也都是知道宋谦是会打仗的人,知道敌人的弱处在哪一方面,怪不得孙策会时时刻刻将此人摆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