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就此下去,最终依旧难逃败亡的结局,咱们所做的一切,对于孙策来说,正如先生所言,可以算是肢体无伤了。
刘晔看了看太史慈,从布展泾县防务到并肩作战,两人已经建立了深深的信任关系,刘晔只能是尽力的劝说着太史慈。
到了现在,刘晔也不得不佩服萧鼎的独到眼光,没有想到,萧鼎与这太史慈素未谋面,竟然早早的就想到了招降这员猛将。
也是刘鹞用人不当,若是早早的起用太史慈,恐怕也不至于到达这步田地,起码不会败的那么迅速。
太史慈站起身来是我可以就此离去,麾下的儿郎却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先生若是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那我太史慈就此放弃也没有什么。不管怎么说,总不能置数千将士的性命于不顾。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刘晔主萧鼎已经为将军考虑好了,将军想要离开这里,到达庐江去,只需要一叶扁舟,换一身粗布衣裳便可,麾下数千兵马确实很难带出去。
太史慈没有想到,萧鼎能够为自己想到这一步,可见萧鼎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如何,先生直言无妨,在下洗耳恭听。
刘晔缓缓的说道:将军可以就地解散所有的军马,愿意跟随将军的,就让他们潜入深山当中,化整为零,等待时机。
要知道,孙策所要为难的是敢于反抗他的势力。一旦他们潜入到了群山当中,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作为了,孙策自然也不会过多的重视,而且剩下来的人马并不多,解散掉一部分不愿意继续作战的将士,回归到百姓当中,剩下的数量,根本就没有多少了。
按照太史慈的估计,最初跟随自己来到泾县的兵马也就只有几百人的数量,太史慈所真正在意的也是这一部分人。即便后来有一些人愿意跟随他的,加起来满打满算也不到一千。
化整为零,还倒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说法。可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没有一个人统辖他们,又怎么能够活得下去?
刘晔摇了摇头义将军实在是多虑了,一旦化整为零,将士们反而有了更多的出路,多的几十人,少的只有十几人,散布于连绵的群山当中。平日里可渔猎,可耕种,看起来和普通的百姓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样。
若是孙策,对此地不大加重视,这个风头一旦避过去了。只需要坚持十六字真言即可,那便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便可无虞,他们各部一定不要相互有统属关系,一定不要联合起来。这样才会让孙策觉得他们只是一群闹事的山民而已。日子过得可能会艰难一些,但总归是一条路子,将军以为如何?刘晔缓缓的将萧鼎的想法说给了太史慈,太史慈倒是对这个说法觉得比较的新鲜。
刘晔道军虽然说暂时是离开了他们,可是要知道江东之地,咱们迟早是要支持刘州牧收回来的,只要留下有用之身,将来还怕打不回来吗?
咱们庐江郡有四十余万的人口,现如今吾主萧鼎正在整顿生产,百废待兴,等到日后实力蒸蒸日上,一旦江东有变,总归还是要和孙策决一雌雄的,到时候将军返回泾县,再度召集旧部,这些士卒听到将军归返,还不是会前来投奔,至于真的已经化军为民,得以安顿下来的甲士,将军应该欣慰才是,刀口上舔血这碗饭,能不吃还是不吃的为好啊。
太史慈这个时候终于也是下定了决心:好,如此便依照子扬所说,明日咱们便撤退到泾县城当中,召集旧部,就地解散,只留下忠心的部曲化整为零,遁入群山之中。
看着头上的明月,太史慈也是感慨不已,从南到北,颠沛流离,这一辈子当真是四个字,碌碌无为啊!
男儿功名,又哪里有那么容易建立的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什么人!就在此时此刻,一个声音打断了两人的谈话,随即只听见外面士卒有些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