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袁术登基称帝,孙策这才找到的机会,与袁术决裂,并向朝廷进贡,表示支持汉庭,就是如此,朝廷这才派使者向孙策赐封,而这个所谓的朝廷使者,不过就是曹操的手脚而已,孙策得以任命其为会稽太守,骑都尉,袭其父孙坚爵位乌程侯。
但曹操要求孙策出兵讨伐袁术,孙策自觉骑都尉领兵作战实在职位太小,让曹操的使者升其为明汉将军,这才让孙策职位再度拔高。
可惜的是,孙策正准备出兵,之前的江东乱军又在密谋反攻倒算,又走漏了消息,孙策内患太重,待到收拾了他们,曹操已经将袁术打得喘不过气来,并吞走了汝南郡。
可即便如此,孙策怎么也比萧鼎强上一百倍,虽然是靖平军统帅,可谁都晓得,萧鼎现在就连一个武将的品阶都没有,身在此时,若是不能与将士休戚与共,又将如何服众?
吕布有超强的武艺压服一个时代,曹操凭借着权谋和人格魅力一世称雄,而刘备也凭借着仁义的名声传于天下,更不用说袁家四世三公,萧鼎却是实实在在的白手起家。
人才上面本就稀缺,难以得到士子才学之人的支持,若是疏忽了兵马的控制,将难以在天下立足。
萧鼎从城墙之上向外看去,整个江东军已经在舒城之外筑齐了一道矮土墙,这些矮墙就仅仅只有三尺高,三尺宽,延绵不断,几乎将舒城包围了起来,这些矮墙并非没有作用,几乎就是一道简单的防线,将舒城与外界隔离了起来。
无数的甲士可以凭借着着矮墙,站在上面张弓搭箭,而若是箭雨稍停,为防舒城之内的反击,还可以凭借着矮墙作为屏障,人蹲在下面,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
这道矮墙的筑立也就意味着双档的攻防进入了相持不下的阶段,其实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攻与防,类似于萧鼎夺城也就是占据了突袭,守军没有防备之心甚低,出其不意才一举克复。
还有那种守将毫无战心,弃城而逃,即便有所抵抗也就是象征性的意思一下,守军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战争的惨烈程度。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之下,通常性质的攻与防都是极其惨烈,极其具有拉锯性的,双方比拼的就是综合实力,比如攻守双方的器械对比,粮草是否充足,兵员是否足够,类似于今日这种情况是极其常见的,双方一时难以决出胜负,进攻的一方往往就会采取这种锁城的方式,将城里城外断绝,一直到城中油干米尽。
一旦到了那种程度就不知道城中有多少饿殍了,军队的粮食都不能供应,更何况百姓?
说句实话,孙策军战力如何,大家都清楚,若是论厮杀本事和经验方面,孙策军的本事自然是要强上一些的,但是这些优势在攻城上来说就要大打折扣,萧鼎抵抗的决心又是那么的坚决,可以说,现目前基本上须臾数日之间,绝对难以分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