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关于两淮的治理他已经有一系列的措施,能听到赵钟庭的想法也是想看看他有没有花精力研究,若事事都依靠组织,那么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必要扶起来。
而赵钟庭的回答还算令他满意,只是这般只能保证一时,治标不治本,来年雨季,泥土堆积的堤坝,仍然有决堤的可能,他要的是一劳永逸,彻底永绝后患。
只有把这个无底洞填上,朝廷才会有多余的钱,用以民生建设,虽然他曾忽悠过某个皇子,日后大宋日报改为日更时,所能赚取的钱财可以翻数翻。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可能,如今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能识文断字,又能买得起报纸的群体是固定的,那些食不果腹,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让他们购买大宋日报可能吗?
未来的大宋日报将会出现一个瓶颈期,与辽人必有一战,战争需要银子,一个大宋日报也根本撑不住,一应后勤补给,依靠目前的官道根本就很难维持,加上山高路长,后勤保障将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父亲镇守西北,虽然胜多败少,大多都是依靠天险,正面作战大宋军队根本就没有一战之力,唯一能够抗衡的只有拼后勤。
那么修路就是大势所趋了。
然而,这个项目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何而来,大宋日报吗?
朝廷财政?
怎么可能?
两淮水患让张为看到一个契机,那些农田被淹,无家可归的难民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工程队,在重要的州府间修路,带动陆上的经济,为日后战争做准备。
原本他要通过这次的契机来一次运河整改,当然,这需要大宋皇帝看到两淮水患的成效后,才有实行的可能。
大宋皇帝对于两淮的水患所下的决心是空前的,他很清楚大宋与辽人的关系,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平共存,可是大部分的资源都消耗在这个无底洞上,根本无力发展军事。
本次的科考舞弊案,除了撤除吏部成立内阁外,最明显的信号就是他下达了一系列人事任命。
首先,江南布政司吴承智与巴蜀的巡查使石鸣礼职务互调。洛阳巡抚王安元调往随州上任。
原户部尚书马政民进入内阁,兵部侍郎马战山派去永翔县剿匪。
两淮庸官大量换血!
一系列的人事调动,都与两淮有密切关系。
短短时间,两淮州府一把手几乎换了三分之二,沿途官兵剿匪,开辟出一条安全的补给线路。
从人到物,给赵钟庭前所未有的支持,为了避免银钱被克扣,甚至不按正常流程走,直接给赵钟庭送了一百万两,显示出大宋皇帝治理水患的决心。
时间对大宋而言,异常宝贵,他将未来的国运压在赵钟庭身上,能否腾出手整军,能否有银钱打战,全看赵钟庭提交的两淮成绩。
然而,张为却看到了一个致命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