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与反应的语言表达,受文化的影响很大。例如,在、澳门、新加坡等地,同桌就餐或饮茶时,无论是谁给对方斟酒倒茶时,对方都会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地叩打,以示感谢。据说,叩指礼是从华人叩头礼演化而来的,这一宴请礼仪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大城市的宴席上已流传开来。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与习俗,在亲朋好友、家庭成员之间得到了帮助,一般很少说“谢谢”,说了反而有“见外了”之嫌。而"thankyou”对英、美人来说,几乎是常挂嘴边。当客人们称赞你、感谢你的时候,只需用“thankyou”作答,而且简单得体。
禁忌语。
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着一些禁忌语,虽无明文规定,但却已约定俗成。如在中国,除了对“死”一词的禁忌以外,亲朋相聚,吃水果时,可以说“吃梨”,但不可说“分梨”,也不可将梨切开,因为“分梨”的谐音是“分离”。向外国朋友用英文介绍中国菜时,也要注意忌讳。如作为菜肴的“鸡”,一般都说“chicken”,而不怎么说”henf母鸡)”,更不说“ck”,因为”ck"在英语俗语中就是上海方言中“”的意思,是不上台面的,所以必须忌讳。又如“海参”,英语至少有以下三种说法:
trepang
seacucuer
seaslug
对第种说法的释义,英、美人不大用;第种说法,他们听了会感到“恶心”;所以,一般采用第种解释,即海黄瓜。这样,就不至于影响他们的食欲。还有一种禁忌的原因是风俗。比如在中东国家,或对中东外宾,你不能用左手向他传递东西,更不能伸左手和他握手,因为中东人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如厕的,左手是不干净的手,这就是风俗所致。
跨文化交谈中数词的运用。
在跨文化交谈中,要注意三种类型的数词运用:13、4和9、偶数。
1)13。
13.欧美文化认为它不吉利,对这个数词噤若寒蝉,他们尽量避免与13打交道。在荷兰,人们用“12号a”代替第13号房间或第13栋楼房;在英国的剧院里,找不到第13排和第13号座位;在法国巴黎的剧院,采用一种变通办法――在12与14之间开一条过道;美国一些影院虽有第13号座位,但票价减半仍无人光顾等等。这些国家的人,忌讳13个人外出旅行,更忌讳13个人共进晚餐。因此,为了尊重这些风俗习惯,22层楼高的上海大厦取消了13层楼的名称。同样,在上海的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也找不到“13层”的标记,一般都采用12跳到14的办法。
欧美人忌讳13的原因有二:一是北欧神话中有这样的传说,有一次,天国为了追悼阵亡将士的英灵而举行宴会,出席者共12人,突然间凶神罗基也闯进来,他是第13者。事后在座的最高之神奥丁之子――光神鲍尔德因此遭到不幸,众天将也处处失利。二是与基督教创始人基督的最后晚餐有关。那次晚餐桌上,由于犹大的出卖,耶稣被捕,而后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与此类似的是,有的西方人也忌。
特别是点烟时,当给第3人点烟时,他们往往会面呈难色,有的人甚至礼貌地拒绝。其历史渊源出在1899年的一次欧战中:晚上,许多士兵往往因为点火抽烟而暴露目标,而被对方击毙的多为点第3根烟的人。因此,认为给朋友点第3根烟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已形成一种忌讳习俗,当遇上这一情况时,在点了第二根烟后,要不嫌麻烦,把火熄灭之后,重新给第3个宾客点上。
2)4和9。
日本人忌讳4和9,原因是日语发音中的“4”的发音同“死”相似,而“9”的发音与“苦”相近。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请客送礼时,都喜欢送3、5、7等奇数的礼物。难怪曾有一位高尔夫球生产商把4个球包装在一起对日本出口,结果遭致失败。
3)偶数。
与日本相反,中国人喜好偶数,喜欢成双成对。如“四大名旦”、“六喜丸子”、“八宝粥”、“十锦菜”、“十二生肖”等不胜枚举。以北京城门为例:“天安门一地安门”、“天坛一地坛”、“东直门一西直门”等都是成对地出现。又如宴会的座位也都是4、6、8、10、12个人一桌,上菜也多为4、8、10个等,农村中则有“四碗八碟”的习惯。
在中国文化中偶数给人以协调、庄重、平稳、安心的感觉。于是,在喜庆节日,互相赠送礼品都喜欢成双成对,认为偶数象征美满幸福,所以,我国民间热衷“六六大顺”,近年来更到处以“八八”象征兴旺大吉。就连中国的文学作品,凡是讴歌爱情的,多用双栖偶居动物作比,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要数“鸳鸯”。“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交颈而眠。
跨文化交谈中的体语。
1)握手。
握手,是一种见面时表示友好的动作语言。但如果不了解其文化的含义,将会产生不友好的结果。如在泰国,握手礼只在官员和学者、知识分子中流行,但男女之间是不许握手的。对于这一点,在教盛行的国家则更严格。在巴基斯坦、英国等地,如果初次遇上女士,经人介绍后,她不主动伸手与你相握,你不要主动先伸手。否则,就等于强迫对方与你握手,自然就有不恭之嫌了。有时,甚至会受到“抗议”。
在俄罗斯,表示友好、欢迎的礼节除握手之外,还有吻手。这在前苏联十月革命前较为盛行,目前只在盛大的节日或隆重的场合,偶尔使用,而人们之间最常用的礼节是拥抱。尽管西方人对较熟悉的客人、朋友报之以拥抱、亲吻,但是其中方式也有差别:辈份高的人对辈份低的人,只吻后者的额头;反之,则吻后者的下颌。而辈份相同的朋友、亲人之间,只是以脸颊相贴,用手互拍后背。惟有情人之间,才能以嘴部亲吻。故而,东方人对此,应当慎加区别,切忌越度。
日本是以鞠躬代替握手的。鞠躬时头越低,越是表示有礼貌。不但在和熟人打招呼或告别时要鞠躬,而且在向对方表示感谢、致歉和提出要求时也要鞠躬。《现代》周刊调查了日本成年人鞠躬的次数。例如,某一个大制造厂业务部门的雇员,在一天里鞠躬竟达123次,在东京一家寺院里的僧侣说,平均每天他要鞠躬150次。长途列车上的列车员,每检查一张车票就要鞠一次躬,可见其每天鞠躬次数是何其多。而一家百货公司开电梯的姑娘.每天竞要鞠躬2500余次。《现代》周刊发现妇女比男子鞠躬的次数要多35%,在路上和邻近的街道上,当熟识的人走到20米以内时,就开始鞠躬。他们还计算妇女鞠躬所占的时间是1-4秒,比男子多0-5秒。
2)手势。
人们在交谈或讲话时,总离不开手势动作的配合,而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所表示的语义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同一个意思,不同的文化又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如“手心朝下伸出向人招手”这一手势,在中国是表示“请人过来”的语义;而在英国是表示“再见”,他们要招呼人过来,是手心朝上的招手;而在日本,这一手势也许会遭人白眼,因为日本人是以此召唤狗的。中国竖起大拇指,指尖朝上,表示“好”与“妙”;西方人则把拇指朝下,表示“坏”与“差”。中国人用手指指自己鼻子,表示“我”;西方人大多数用手指指自己胸膛,才是表示“我”。又如,用手势来表示“自杀”的意思,在美国是用一只手指指着太阳穴;在日本是用手指向肚子;在新几内亚,则将手架在脖子上。
3)身体接触。
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触及,哪些部位是触摸的禁忌区,各种文化都有一定的规定。如在泰国,人们在公开场合互不接触身体,特别是头部,头部是神圣的,触及这个地方就是一种罪过。对来说,耸肩是兄弟般关系的一种表示。在美国,对未婚的异性朋友,轻轻拍肩表示嬉戏和友谊,紧握和擦碰含义,一般是模糊的。在东方文化中,一般对不大熟悉的人,特别是异性,是忌讳身体接触的,不然,给人一种轻佻和对人不尊的感觉。
4)目光接触。
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接触的含义很深刻。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大约用30%――60%的时间跟别人以目传情。估计有10%30%的目光占有大约1秒钟的时间。有关研究揭示出美国人运用目光接触的特点:
我们更倾向于在听讲时,而不是在说话时,来注视我们的传通伙伴。作为说话者,我们搜索词句,经常地看着空间,仿佛词句镌刻在外部什么地方似的。
我们从某一传通对象的信息中得益愈多,我们对他或她的注目就愈久。
我们力图跟别人建立联系的目光接触的数量,部分地取决于我们对其地位的感知。研究者声称,当跟某些被认为是地位高的人们讲话的时候,我们力图运用中等的乃至强烈程度的目光接触。但是当我们与一个地位低的人谈话时,就很少努力去保持目光接触了。
倘若有人盯视着我们一次长达十秒钟以上,我们就会感到十分不自在起来。“瞠目注视,以压倒对方的威风”是具有某些科学根据的。
5)微笑。
微笑,在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是友好、礼貌的表示。例如,拥有100亿美元的美国企业家萨姆?沃尔顿,每当他的一家新连锁店开张,他都要亲自率领全体员工举起右手宣读誓词:“我从今天起,只要顾客在我面前10米之内的地方出现,我都要迎着他的目光,朝他微笑,向他致敬。”
但在日本,微笑并不一定表示愉快,也可以表示尴尬或哀戚,甚至用微笑来掩饰愤怒和厌恶。1941年,日本特使与美国国务卿赫尔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之后,面带微笑,告辞而去。参加会谈的美方人员看到日本特使的愉悦神情,都认为未来的美日关系将是令人满意的。可不多久,就爆发了日机突袭珍珠港事件。如果当时的美国官员对所谓的“japanesesle”有深切的了解,或许珍珠港事件就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