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终失去的,是一份对等待之美的体验。或者,还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常有人谈论美。美之为美,千百不同。有一种美,充满了返本归元的断见,同时又感召着高尚入微的心情。当人的心高度灵活且通透的时候,能透过了功名利禄、浮华遍野,追求本真的时候,便开始能欣赏一种超旷出尘的美来。
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在问自己两个问题,人为什么而活?未来又该去往何处?一千六百年前的往事早已尘封,但这份追问并没有断绝。于是有兴致动笔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将许多历史的片段连珠成串,便有了再现世人面前一副崭新的面貌。
有时候从微博上会接到一些陌生读者的私信,探讨故事里人物命运可否会有其他改变?这种感觉奇妙,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个故事结缘。倘若一本小说,如能回答一个浅薄的问题,那我便足够满足。哪怕回答不了任何一个问题,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宁信他们真实活过,那也不辜负这本书印呈的意义。
《乌衣巷》说的仅仅是一段儿女情长的故事,夹杂了家国离恨。堂前燕子,年年飞过,故事里的人在梦中寻觅的还是曾经的乌衣巷口。他们为了眼下活着,更为了未来活着。人的七情六欲,从心上过,从情字结。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传统礼教总带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于是这一生,总要越活越圆融,越活越隐匿,这样才渐渐安全。但我总希望故事里的人,要更加鲜活一些,至少带给我们一些沉闷世事外的想象。
所以喜罢怒罢,笑罢哭罢,总要纵情纵性活一场,如此便不负此生。而故事最好的见证,莫过于乌衣巷里的那棵桂花树,无边风月,都在它树下上演。
故事写到最后,不免陷入新的思索。有人度己,有人度人。可总也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真正的信仰?有人说,是不舍众生,不住涅槃。
我想,等到众生都无,涅槃真正来临时,也许才是宿命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