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要说他们是友,可他们明明在三个月前还交过战;可要说是敌人,但于淮音又确确实实帮助过他,不止替他赢得了蛮夷各个部落的民心,最后更是直接把他送上了没有首领的位置。
尽管这其中有利用的成分在。但于淮音帮助他,也是事实。还在给他的密信中,对他许下了只要蛮夷不犯西乾边境,在他为相的期间,西乾绝不会出兵蛮夷的承诺。
不过除此之外,作为西乾丞相的于淮音,却又并没有给他什么能支撑这个承诺的凭证,没有凭证,只一封书信,这对夏惊秋很不利,这也是夏惊秋会亲自动身来长谣城的第二个原因。
只不过,傅喻寒并没有猜到这一层,他所了解到的,是夏惊秋在借于淮音给他造的势成为蛮夷首领后,原先的首领所属部族人很不满,于是趁夏惊秋现在根基不稳,妄图把夏惊秋拉下来。
于淮音作为自己曾经的盟友,夏惊秋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现成的求助之路,更何况,他的这位盟友明显也需要他在成为蛮夷首领后,替他做些什么。
有这样一层利益关系在,夏惊秋觉得,西乾这位丞相应该不会拒绝自己。只是夏惊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位丞相盟友,里头换了个芯,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搞得他现在极其被动。
傅喻寒就是再厉害,也只能猜到夏惊秋现在在长谣城里筹谋的,多半是想借西乾的势,以稳他的蛮夷首领之位。更多的,他就猜不到了。
毕竟,借尸还魂这种事情,在我们这个纯古代无神鬼的小说背景里,还是太过惊世骇俗了。
至于为什么不拆穿他,这个问题,其实傅喻寒自己也认真的想过。老实说,若是按他的脾性,只怕是早在知晓夏惊秋身份的时候,就一封折子递上去了。
或许,是因为当日在城门口,他救过自己吧,傅喻寒想,才救了自己,反手就把恩人送进大牢的事情,自小读圣贤书的傅喻寒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那么后来呢?
后来……后来,就更做不出来了。
傅喻寒从小到大,一直活的规规矩矩,说是江南世家弟子中的楷模也不为过,他从没做过出格的事,也没遇上过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日子平静如水,掀不起什么风波或涟漪。
这样的日子久了,习惯了,其实也不会觉得这样不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人往这平静无波的水里丢了一块石头,水面起了涟漪,荡起了波澜,从没见过这些东西的他才恍然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
或许,人就是这样的,一旦某件一直习惯的东西被改变,就再也没办法习惯了。
啊,头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