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摸着老婆还没鼓起来的肚子,他还是说:“这孩子要像你才好,不要像我。”
“像你有什么不好?”
“像我,笨,该会的不会,被人笑话。”
“什么是该会的?什么是不该会的?我觉得你会的都有用,比背诗拽文强。”
“真的?”程启脸上放光,还从没人给过他这么正面的评价。
某日程启从城内回来,一脸兴奋。他把张歆陪嫁房子边上的地买下来了。
当日卖地给张歆的乡绅死了,到死也没把他计划中的别院盖起来。身后,几个儿子分家,那块地的价值引起了争议。
那块地在他家手上几十年了,当初买的时候,附近还没有住家,是按坡地荒地成交。这些年,不少中等中上人家嫌城里拥挤,房子老又贵,跑到交通便利,风景也好的西门外建屋居住。先前卖给张歆的一块就赚了钱。
想要那块地的,要按低价算。不要地的,要算高价。吵来吵去,最后决定把地卖了,大家分钱。
程启听说老乡绅病重,快不行了,就料定他们分家可能要卖地,暗暗命人留意着,得到消息,就去接洽。
程启是第一个买主。那家人期待值高,漫天要价。
经济费了许多口舌,也没能把价钱降下来多少,劝程启再等等,晾他们一晾。出得起那个价钱,又对那块地感兴趣的,大概只有程启一个。
程启志在必得,心里着急,等了三天,就催经济再去。对方让了点价,程启就拍板买了,已交了定金。
张歆一听价钱,就说贵了,宁愿定金不要,要等他们把价钱真正降下来。
程启生怕有人同他抢,护着说:“不贵,那块地很大,地方又好。只有那么一块,不贵!”
张歆听得翻白眼:“你到底是买家,还是卖家?”这人平时不浪费小钱,浪费起大钱还真是眼都不眨。做生意也只能挣个辛苦钱。
程启把自己手中的现款拢到一块儿,还不够买地的钱。盖房子的料钱工钱,更加没有。
张歆嫌地买得太贵,不肯沾手,说道:“买地的钱,你去想办法。盖房子的钱,我来出。”
程启跳起来:“都不要你管。一分一厘也不要你出。我自有办法。”
隔了两天,喜气洋洋地拿了地契回来,交给她收好,揣着银票出门买材料,请工匠去了。
张歆猜想他是向婆婆借的钱。程启那番招来打的乱说话后,母子两个对于“招婿入赘”十分敏感。董氏坚决不许程启住到张歆的房子去。程启要保证新房百分百是他出钱置下,整地盖房,到后来的家具花木,处处询问张歆意见,就不跟她提半个钱字。
婆婆的面子,男人的志气,张歆想明白了,也不问,等着住现成的。
地里的稻子熟了,赶上台风天,要抢收。
田庄的抢收工作,自有管事带领庄户们进行。程启却要去帮附近一家农户收割。
那家两个儿子是他少年时的朋友。程启第一次出海,哥哥陪着去,为了救他,死在外面。弟弟前几年摔断了腿。家中缺劳动力。
因为儿子的缘故,董氏一直很关照他家。他家父母很有骨气,除了当初说好的抚恤金,一分钱也不肯多收。
董氏只好嘱咐管事,农忙时派些人手过去帮忙,平日照拂着些,别让他家给人欺负了。这时节,程启若在泉州,就会亲自去他家帮忙收割。
虽然程启做活,未必比得上熟练的庄户,他亲自去的意义,对于双方都是不同的。
虽然自己也有田庄,这还是张歆第一次参与抢收,看见庄里留守的妇人忙碌一团,要给地里劳作的人们送饭,心血来潮,指挥穗娘小红小绿炒饭煮汤,又做了几款简单好吃的点心,烧了凉茶。
车都被征用了,只找到一只瘦小的老驴,还好看着很温顺。
张歆一手提着个点心篮子,一手拉着小强。小强手里牵着驴子。驴子身上驮着饭,汤,和茶。晃晃悠悠,出门给程启送饭。
穗娘不放心地看着她隆起的肚子:“奶奶,还是叫个人跟着吧。”
张歆不在意地摆摆手:“不用。不远,散散步。你们在家守着,把可能用得着的,都预备着,做好后勤。”
小强挺着小胸脯:“我能干,保护妈妈。”
母子俩慢慢走着,一边指点田间地里,一问一答,好不逍遥。
田间路窄,前方突然出现一辆马车。张歆左看右看,不知怎么避过。
马车突然停住,车夫吃惊地叫:“大奶奶。”
张歆放开小强,手搭凉棚,努力想要看清来的是谁。
马车上传来暴喝:“你这是要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