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嘉靖年间琐事记Ⅵ(1 / 2)

大明海事 骈四俪六 1616 字 2020-07-23

唐纵被派遣四川进行军事镇压,他肩负征缴四川“土蛮”的重任,这一场战争注定旷日持久,并且目前无人来替代他的指挥权。

四川内境灾民暴动,唐纵预备动用武力征讨,着眼取得实效,铤而走险,不计后果。

唐大都督预备在广西和湖广征兵,“狼土兵”,他招募了一万一千人,并且培养他们贪功轻进、好勇嗜杀的本能。

唐纵训练的这支士兵很有些效果,但在士兵们的能力突飞猛进的同时,四川当地的百姓们也受到了牵连。

百姓们见了这一支激烈血腥的狼土兵,在出于自卫的情况下,也会诉诸武力,甚至导致战争。

到了四川第三个月,沈约预备给朝廷写一封信,汇报中都督唐纵在四川的战况。

兵部侍郎沈大人是这样写的:“川云严重的天灾导致大面积的饥荒,灾民暴动乃是小人作乱的天性使然......”然沈大人的信还没传出战地后方,就被唐纵将信拦截了。

唐纵将信丢到沈约面前,“战争就是这样,有的时候需要孤注一掷,沈大人觉得我们是逞匹夫之勇,不知沈大人又有甚么克敌制胜的良策?”

沈约确实在信中说:“唐大都督在四川的胜利是暂时的,是局部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若要解决‘土蛮’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朝廷身上。朝廷应派有志之士对此地兴教化,人的品德得到锻炼和提升,自然也......”

唐纵说:“侍郎大人未免太乐观,手伸得也太长。此地地形险要、兼之工事还不完善,不如请侍郎大人回避,再往后方迁徙,也好得个安全。届时再往北京写信不迟。”

唐纵纯粹是在恶心沈约,他从根本上就看不起这些舞文弄墨中庸平和的文官,这些人标榜稳健和平,实际上在战事中屁用都没有。

沈约被唐纵将了一军,唐纵早就嫌他碍眼,此刻抓到机会,硬要送兵部沈侍郎离开。

明帝国重文轻武,沈约其实已经给了唐纵足够的自由,例如唐纵私自募兵。唐纵将退伍军人又重新招募入伍,并且额外给出嘉奖,以杀敌人头数为奖励机制,斩杀多少人头,奖励多少银两。

这些退伍军人本就受过正规训练,他们身上还带有在军队中学到的技术,有些人甚至还保持着在行伍中的作息习惯,是以唐大都督这支土兵招募起来,上了战场,势如破竹。

沈约没有去深究唐纵在实际操作中的违规性,包括粮仓和军备的安置地点。在军队的给养方面,通常是文官决定仓库地点,这样有利于施政平衡。

但唐纵在实际上自己组织和管理后方勤务,沈约并没有得到插手军务的机会。沈约已经给了唐纵足够的尊重和自主权,但唐大都督觉得远远不够,他此刻恨不能撵走沈约,孤注一掷。

唐纵喊人来护送沈约离开,沈约道:“约不走,抗蛮不结束,约不走。”

其实沈约心里也清楚,明帝国根本不会对四川云南这块地方兴教化,朝廷保证偏远地方安宁的根据就是保持当地居民的土性,也就是淳朴无知。

朝廷认为,只有民风淳朴了,当地民众想事情才不会复杂,朝廷处事便会更简单些。

沈约好心好意,被唐纵一架,里外不是人。

冬生成了这支土狼部队的前锋官,戚英姿在背后指导他,唐纵对冬生表现出来的血气之勇很满意,唐大都督认为冬生在军中将大有可为。

“你要是没事做,给兵部写信,就说我们军饷不足。”唐纵从后头过来,他拍沈约的肩膀,“我们出生入死,你们克扣粮饷,真是相得益彰。”

沈约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谁克扣粮饷?”四川这一支民兵队伍的军饷本不在朝廷支出之内,沈约顾虑唐纵,又考虑当地环境,便在同兵部的汇报中多要了这一万一千人的军饷。”

哪里有克扣粮饷?沈大人瞧唐纵,唐纵却换了一张脸,“蓬蓬,你回来啦?”

戚英姿也穿上了戎装,她指导冬生带领的那一小撮部队屡建奇功,冬生在狼士兵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戚英姿功不可没。

唐纵甚至考虑分拨一批人给戚英姿直接领导,沈约不同意。沈约一直不同意,以戚英姿不是大明军士、又无正式编制为由。所以戚英姿不能横刀跨马去出生入死。

沈约如今大有与唐纵分庭抗礼之势,唐纵烦得很,他故意让沈约吃苦头,例如让沈约住最脏最差的帐篷。唐大都督想使用一些小手段激怒沈大人,可沈约就是一句话也不说。

沈约根本不吃唐纵放下的饵,唐纵便也拿他无可奈何。

此刻,机会到了,唐大都督又去跟戚英姿告状,“蓬蓬,我跟你说,我今日抓到一个间谍。”

“间谍,谁?”

唐大都督手指正要指沈约,沈约已经走过来了,他说:“阿姿,你过来,我跟你聊两句。”

不等戚英姿同意,沈约已经拉了女人的手臂,唐纵要跟上去,沈约回头说一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唐纵只好止步,心道,君子?老子从来也不是个君子。

在空地上站定了,戚英姿拉开沈约的手,“怎么了?”

沈约道:“唐大都督拦截我的信,他截了我的信不要紧,可四川又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他组织新军,人家在背后说他贪功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