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病人家属以为我嫌钱少,又给我加了100块钱。”
类似的尴尬事,戴刚遇到过不止一次。
有一次,科室接了一个病人,手术前患者家属给她塞红包遭到万慧来的拒绝。
不料第二天病人居然转到别的医院治疗了。
万慧来说:
“事后,我琢磨了一下,可能家属认为医生不敢收红包是因为对手术没有把握。”
后来的一些事情,也证实了万慧来的理解。
有的病人家属见医生不肯收红包,便认为是医生医术不行,或者医生不肯尽力。
甚至还发生过病人家属因为医生拒收红包而殴打医生的“怪事”。
“唉,这种不良风气实在应该杜绝。”
领导把万慧来从科室调出来,专门负责医院的这个问题调查和处理解决工作。
接到了这个任务一段时间后,万慧来并没有认为这个现象特别好杜绝。
医院里的医生,尤其是手术医生及麻醉师、护士长拿红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医德医风角度来看,这也算是一个视角。
但是万慧来不是这样看,她的观点是,这是在旧体制崩溃新体制没有建立之前,患者自己的自救措施,或者说是自我保护措施。
实际上等于患者替国家拿一部分钱来养这个公立医院。
因为国家拿出的人头费实在是太少,这样呢,就是患者付出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时间成本,并使公立医院继续顶着个公共性的帽子,面子上是过得去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医患之间的矛盾,就不再是道德层面上展开,而是近乎一种买卖合同的纠纷,就是我自己花了这么多钱,你为什么没有提供值这么多钱的服务。
有时呈现出违反常识的现象,比如说一般都公认医学领域是高度信息不对称的行业。
医生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医生是信息主导权的绝对控制者。
可是生活中,却经常出现患者与医生叫板的现象,指出医生的毛病或者错误。
反常的现象反映了不正常的医疗形态,也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我这个钱要花得值个!
在医疗问题上人们关注的还是医德医风、医患关系话题。
万慧来觉得这个讨论有意义、有价值。
主要强调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同时还提出改善医患关系主导在医疗,提出处处为患者着想,发扬医乃仁术这样的传统。
但万慧来觉得,仅凭这样的号召而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切可能都是空话。
看病难、吃药贵,一旦得个大病,除极少数人以外,大家都担心即使倾家荡产也治疗不起。有这种恐惧,人们已经认为医生收红包、被请吃是正常的了。
但单纯讨论医德医风话题,可是我们实行的是既要马儿快些跑,又不给马儿加点草的政策,在极端清苦极端劳累的条件下仅靠医德医风来支撑。
医院里,简直就是一架超负荷运转的机器。
门诊两位医生,一位一个上午看病人34个,另一位35个,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数额,两位医生一个上午没有喝上一口水,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因为长长的患者队伍在那里排着,按照卫生部规定像长春市医院这类医疗单位,日门诊量是1800人,可是这里每天都在2700到3000人次。
再看手术室,有的医生一天要作好几个手术,累的大汗淋漓,饭都吃不上;护士忙得脚不沾地。
有的护士推着小车一天要走上15公里,到了晚上大腿一按一个坑。
医生护士们长期超负荷工作,体质严重下降,患有各种疾病的人达到60%。
那么,他们挣多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