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小矮子郭嘉(1 / 2)

*

在抵达阳城之前, 郭嘉和戏志才一致认为诱拐乌程侯的计划漏洞百出风险极大。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不管袁绍袁术斗成什么样,天下士人依旧会冲着汝南袁氏的名头去投奔他们。

兄弟二人一人在南一人在北, 南方士人投奔袁术北方士人投奔袁绍,得亏他们俩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真要让他们齐心协力重振袁氏风光才坏事儿。

现在这样就很好, 兄弟不合才能让天下士人放眼他处。

道理是这个道理, 但是让已经和袁术关系密切的乌程侯忽然倒戈还是不太可能。

他们可以合作打周昂, 身为颍川本地人, 支持正儿八经的刺史合情合理, 孙坚也不会因此怀疑他们别有用心。

选择留在颍川就不一样了, 世家子不愿屈居人下,孙坚位至一州刺史肯定也不愿意低头,他们要留在颍川大概率要和孙坚干一仗。

说句不好听的,那种情况下对孙坚来说他们和周昂没什么区别, 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颍川本地人。

如果傻小子特别想留在颍川,按照他们俩的保底计划就是利用本地人的身份釜底抽薪把没有根基的乌程侯赶走。

兵强马壮很重要, 然空有兵马疏于谋略却是大忌, 三万精兵不足以让他们束手无策。

事成之后会对他们荀小将军的名声有点影响,不过问题不大,袁绍挤走并间接害死韩馥都能继续当他的冀州牧,他们没把孙坚弄死已经算手下留情了。

但是现在……

郭嘉有点头疼,他想知道袁术离开京城去南阳的时候是不是忘了带脑子。

且不说有他袁术能托底的情况下孙坚完全没有理由转投他人, 就一点, 怀疑人家有小心思可以私下敲打, 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关系破裂是什么情况?

孙文台转投荀氏?

孙文台知道吗?荀氏知道吗?压根没影儿的事他就这么当真了?

这合理吗?

两位足智多谋的大才面面相觑,实在想不通袁术为什么主动把孙坚推走。

不怕对面运筹帷幄深谋远略, 就怕出现这种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举动。

说他们别有用心吧……乌程侯只要到他们身边就绝对再没有出走的可能,钱粮武力软硬兼施也能把人栓死在他们这里。

说他们是故意的吧……为什么啊?

荀晔听着两位谋士叔循着蛛丝马迹分析袁术这么做的原因,很想告诉他们不用这么费劲儿的复盘,袁公路办事本来就不按常理出牌。

他有上帝视角大概能猜出袁术是被身边的小人蒙蔽,奉孝叔和志才叔没有上帝视角,聪明人还容易往复杂的方向分析,这种时候就很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

写话本编故事才需要逻辑,现实不需要。

就和外人猜不到那家伙为什么敢称帝一样,分析不出他断乌程侯粮草的原因再正常不过。

别猜了别猜了,继续处理政务吧。

他过来就是和两位叔父分享一下乌程侯主动提出合作的快乐,接下来看他发挥。

感情需要拉扯,太容易得到的都不会珍惜。

之前的计划是他们招揽乌程侯,现在变成了乌程侯主动提出让他们留下,这么一来就更需要拉扯了。

反正抓心挠肝的不是他。

哈哈哈哈哈哈。

荀小将军来去如风,人只有在使坏的时候才觉得累死累活都值得,他现在就处在这种状态。

累吗?完全不累!和乌程侯联络感情超好玩的!

郭嘉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的问道,“志才,你说仲豫兄那么沉静的性子怎么会养出来这么活泼的儿子?”

戏焕不语,只是将剩下的竹简往他面前推推。

不能再心存侥幸了,乌程侯已经主动开口留人,接下来整个颍川的政务都归他们,想让并州的好友放心就不能偷懒。

郭鬼才两眼无神,“志才,如果我们不走,能写信把文若请回来吗?”

他不喜欢这些琐碎日常没有半点波澜的政务,也不擅长处理这些东西,文若回来的话一个时辰能干他两个时辰才能干完的活儿。

“你觉得上党重要还是颍川重要?”戏焕知道他这是懒散的毛病又犯了,于是很贴心的建议道,“或许你可以和文若说说,让文若回来打理颍川内政,换你去上党恢复民生。”

郭嘉以为这人要说换他去上党镇守壶关直面袁绍,结果还没来得及答应就听到了“恢复民生”四个字,临到嘴边的话紧急转了个弯,“算了,留在颍川也挺好。”

都是差不多的活儿,留在颍川还不用长途奔波。

两位谋士加班加点干活,荀晔回到暂住的地方也加班加点的写信。

他说他做不了主不是忽悠乌程侯,而是家中长辈不同意的话他就真的没法留下。

感谢袁先生的馈赠,这下写信更有底气了。

可惜二凤爹昨儿晚上就走了,不然还能一起乐呵。

不过想想义父大人走时开心的模样,没有袁术送孙坚上门也不耽误他和始皇陛下分享快乐。

信件送走,接下来就是等回信。

有荀小将军说颍川各城有足够的存粮养兵在前,乌程侯和麾下几位大将总算不用再想象他们走投无路连颍川都要抢的可怕将来。

都知道颍川有粮,他们想用只能靠抢,荀小将军开口就不一样了,各城官署绝对一个赛一个的积极,好像他们本来就那么热情。

程普和黄盖忧心忡忡从军营回来,从祖茂韩当那里得知不用再为粮草发愁都松了口气,“有荀小将军相助的确是好事,但是这样会不会让南阳南边更加怀疑?”

祖茂竖起眉头,“是他袁公路先断我们的粮,军中缺粮将军才另谋出路,他要不断粮能有现在这档子事儿?”

韩当重重点头,“就是。”

先不讲情面的是他袁术,凭什么让他们家将军伏低做小?

苑陵侯说的没错,他们家将军就是太实诚了才老是吃亏。

刺史乃一州主官,本就有权调发州郡粮饷,豫州世家在他袁公路的撺掇下不听话已经够欺负人,现在还动不动就用断粮来威胁人,他们家将军是豫州刺史,不是袁公路的手下。

那家伙出身世家大族又能怎样,真算起来太守在刺史面前得矮一头。

荀小将军同样出身世家大族,身上还没有那些世家子高高在上瞧不起人的臭毛病,有个更好的选择在身边为什么还要求袁术施舍,他们不伺候了还不行吗?

程普皱紧的眉头没有松开,“苑陵侯要留在颍川?”

祖茂挠挠头,“咱们将军提了,苑陵侯还没答应。”

不过苑陵侯说他打心底里是愿意的,就是不知道家里长辈什么看法,要等问过长辈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既然苑陵侯本人点了头,那就不妨碍他们提前当荀氏全族都同意。

程普:……

完蛋,他怎么越听越觉得苑陵侯其实是想拒绝,只是碍于情面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只能拿长辈当借口来糊弄过去?

不行,他得找将军好好问问。

祖茂转身看向韩当,“怎么了?我说错了?”

“没事没事,德谋向来考虑的多,他觉得哪儿有不妥就让他去找将军说,咱不跟着愁。”韩当拍拍他的肩膀,然后招呼旁边的黄盖一起出门,“公覆,今天别盯着你那几片破竹简了,上我那儿喝酒去。”

趁现在有空能小酌几杯,等过些天并州有回信他们就得准备在苑陵侯的带领下正式入驻豫州,忙起来估计没空聚在一起。

黄盖迟疑的动动脚尖,这俩人压根不考虑人家荀氏长辈不同意的可能吗?

话还没问出口,人已经被勾肩搭背拽走了。

“德谋,等等德谋。”

“没事,他和将军说起来就没完,今儿咱兄弟三个喝酒不带他。”

……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再过不久就是秋分,到处都在忙秋收秋种。

今年的秋分来的早,有经验的老农说秋分早收成就好,来年定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明年太吸引人,青壮劳力们好像已经看到明年的谷堆满仓干活干的格外卖力,连官道上大队骑兵呼啸路过都不曾注意。

豫州情况有变,正巧吕布从西河回到晋阳,索性让他带了三千精兵到颍川撑场子。

三千精兵自带干粮,和荀晔刚回颍川的时候差不多,根本没想过要留太久。

荀晔没看到粮草辎重遗憾不已,不过没关系,他们这儿和并州有时间差,叔祖还不知道袁术已经主动把孙坚推到他们这边,等最新的信件送到晋阳就同意了。

颍川今年收成不错,曲辕犁的图纸也送到工匠处让工匠琢磨制造,他们也不是太缺粮。

爽朗.jpg

“乌程侯来,这位是我大哥温侯吕奉先。”荀小将军很有当中间人的自觉,将人接到官署便介绍道,“将军,这位是豫州刺史孙文台。”

孙坚和吕布本来拱拱手算是打过招呼,听到荀小将军的介绍没忍住问道,“大哥?”

荀晔笑的灿烂,“没错,这是我大哥,拜过把子的大哥。”

孙坚:……

和吕布结拜,这咋想的?

吕奉先也是,为了和荀氏搭上关系也太豁得出去了吧?

本来觉得他已经够弯得下腰,现在看来才哪儿到哪儿,和眼前这位直接和苑陵侯结拜的吕大将军比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