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阴谋诡计也只能活着的时候才能用,人死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所以大人不用担心,他们当初只有六万多兵马都能打的整个并州不敢吭声,现在还加上了和他们并州兵一样能打的凉州兵,傻子都知道不能和他们对着干。
荀爽笑笑,“小心些,小心些没有坏处。”
荀晔要留在城里和地头蛇斗智斗勇,虽然知道吕布等人比他更熟悉并州,但还是跟着劝道,“叔祖说的对,不要轻敌。”
阴沟里翻船的滋味不好受,他们还没开始逐鹿中原不能折在这里。
这次终于轮到高顺回话,“我等谨记大人教诲。”
荀晔:……
好吧,有一个小心谨慎的就行。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力降十会。
好歹都是青史留名的猛将,就算不小心被算计了也能凭武力值杀出条生路。
军中将士要重新编排,具体如何分兵剿匪还要等几天才能知道,安排好武将的活儿接下来就是荀攸荀晔。
荀氏是经学世家,荀爽治学的名声天下皆知,在京城位至三公后外放为一州之牧,来到并州后可以光明正大的开府征召地方名士。
同来并州的还有当世大家蔡邕,两位大家放出要讲学的消息,地方豪族绝对经受不住这个诱惑。
毕竟这年头所有的世家大族都以学问为根基,同时听两位大家讲学的机会可遇不可求,要是运气好学出来了将来招收弟子腰杆都能硬挺几分。
先和晋阳本地的豪族打打交道,然后再拓展到太原郡。
他们也不是什么心狠手辣的人,互相打开天窗说亮话,在富庶的城池当豪族还是在贫瘠的城池当泥头蛇总会选吧?
荀晔听的两眼亮晶晶,会选会选会选,叔祖说怎么选就怎么选。
荀爽简单说完,然后目光落在吕布身上,顿了一下,又转向高顺,“伏义将军可知并州有哪些隐居乡野的大才?”
高顺想了想,报出几个他知道的名字。
并州学识品行出众还有出仕之心的几乎都在官场上了,那些不愿意当官的也不会特意宣扬名声,毕竟并州不是什么适合隐居的地方,想在这儿以隐居抬高身价可能第二天就被不知道哪儿来的贼匪连茅屋带人烧干净了。
他知道的这几个也不是全然隐居,而是在县里任小吏消磨光阴,以州牧大人之名征召完全可以请过来。
荀晔不太明白,“叔祖,以您如今的地位,直接下道招贤令岂不是更方便?”
“招贤令要下,单独的征召也不能少。”荀爽点点手里的太原郡望,“还有这些世家大族的人才,能用的也都不能闲着。”
荀晔想起和那些山贼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豪强,小声嘟囔了几句没再说话。
要说的事情不多,说完之后吕布几个直接回刚分下来的府邸休息。
虽然他们刚到晋阳,但是贴心的高将军早已将他们的安身之所准备好,吕大将军的住处是除了州牧府邸外最宽敞大气的宅子,绝对配得上他吕奉先的身份。
张辽伸了个懒腰,眼角余光扫到正在和荀爽说话的荀晔,连忙推着高顺往外走,“快快快,我刚看到明光和州牧大人说话,他要把你留下处理军务。”
高顺脚步一顿,“你和将军都不在,我留下也行。”
张辽不想干活,看他想留下二话不说扭头就跑。
他要回去睡一觉养精蓄锐,军务什么的离他越远越好。
他们已经不是在京城时捉襟见肘的并州军,如今军中有足够多的能处理军务的官员,不需要他们和以前一样埋头书简堆。
荀晔踱着步子走到门口,“他跑这么快干什么?后面有鬼在追他?”
高顺叹气,“怕被你拉住干活。”
“切,他想留我还不放心呢。”荀晔撇撇嘴,然后和高顺勾肩搭背哥俩好,“伏义兄办事稳妥,就算留也是留伏义兄。”
军队要重新打乱编排,不过乱也不会太乱,伍、什、都伯、百人将这些手下士兵在百人以内的都不会大变,主要还是从军侯、校尉调整。
打仗要死人,每打一仗军中都要重新编排补充,将士们也习惯时不时的重组,并不用担心打乱会导致士兵的不满。
他只是想起来高顺手底下好像有个精锐中的精锐军团叫陷阵营,不知道现在陷阵营有没有成型。
高顺抿唇笑笑,“其实并没有所谓的陷阵营,那是军中将士们的戏称。”
他不是孤身从军,而是受军中推举带领吏兵追随吕大将军。
和他一起作战的兵丁不算多,只有不到八百人,但是他们都是难得一见的勇士,征战多年从不畏惧,所以军中将士们看到他们出战才另外给他们取了个诨号。
荀晔有些惊讶,“我以为你最开始是追随的丁刺史。”
高顺摇摇头,回想起早年的经历不自觉的露出笑意,“并不,丁刺史来并州时我们已经随吕大将军征战四五年。”
虽然没有正经官职,连吕奉先本人也只是郡中太守任命的守城校尉,但是他们那些年杀的胡人闻风丧胆,比跟着丁刺史的时候畅快多了。
“难怪你们感情那么好。”荀晔摇头晃脑,对着毫无防备的高伏义就开始喊,“生死之交一碗酒啊~水里火里不回头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高顺:!!!
高顺:???
荀晔大笑着跑进屋,还不忘招呼搬运竹简的兵丁先搬军中运过来的那一堆。
主位的荀爽侧身说道,“有子如此,仲豫隐居乡野定不会无趣。”
荀攸深有同感,“这些天明光不在叔父跟前,叔父可能还会感觉不习惯。”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干活,竹简越多意味着他们粮草越多,这兵荒马乱的年节粮草再多也不嫌多。
如果傻小子在京城时透露给他们,他们或许还要纠结一下要不要留。现在已经运至并州,那么多的粮草足以让他们暂时将对朝廷的忠义往后挪挪。
乱世钱贱粮贵,遇到灾年有钱都买不到粮,吕奉先也知道什么最重要,宁肯不要金银财宝也要把粮草运回并州。
荀晔和高顺在门口坐下,因为高将军事先已经将军中将士籍贯年岁整理造册,现在再整理起来就轻松多了。
先把分属他们四人的亲兵挪出来,然后以军侯、校尉为单位重新部署。
在京城时朝廷给他们每人分了五千兵马,不算吕布。吕大将军名义上统帅所有董卓旧部,整个洛阳城的兵加起来都不够他看的。
董卓进京后先收拢了何进大将军府的军队又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吕奉先统帅所有董卓旧部相当于直接继承何进、丁原、董卓三家的遗产。
他和张辽手底下没多少人,高顺在吕布手底下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给他们三个增派兵力是奖赏,给继承了三家遗产近十万兵马的吕大将军分五千兵力那是找茬。
正常情况下一座城池的兵力也没有五千,他们留下两千亲兵,其他兵力等战时有需要再调动。
荀晔和高顺小声商量,哪儿拿不准了直接抬头问,不到傍晚就把所有的活儿干完了。
难怪曹老板身边那么多谋士还依旧觉得谋士不够用,这种随时有人可以帮着做决定的感觉就是好。
当然,前提是谋士不吵架。
军务告一段落,高顺起身告辞,荀晔跟着出去,“走走走,我送送你。”
高顺委婉的客套几句,可惜完全拒绝不了某人的热情,只能加快脚步往外走。
荀晔目送他走远,然后扭头问道,“高将军是不是走错方向了?”
门房不太确定,“好像是的。”
府上所有仆从护卫都是今天才进城,自家府邸的路还没认全,更不用说外面往哪儿走是谁家。
他们家小将军说走错,那应该就是走错了吧。
“真是太不小心了。”荀晔摇头转身,然而没走几步门房就追了上来,“将军,门外有一人持名帖前来拜见,他说他名麹义,自冀州来。”
荀晔挑了挑眉,“麹义?自冀州来?”
麹义?那个“八百先登伏北地,十万白马尽折蹄”的麹义?
没有记错的话这位应该是袁绍的将领,怎么冷不丁的跑并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