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武力天花板(2 / 2)

——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1】

流民无以为生,只要有口饭吃让他们干什么他们都愿意,别说五五分六四分,就是最终落到手里的只有两成,只要饿不死他们就都能接受。

招募流民开荒垦地恢复生产可以当成应急之策,但是一旦天下太平,再让他们接受那么苛刻的压榨显然不太可能。

曹魏用来屯田的都是无主的荒地,耕牛、农具和劳力都是镇压各地叛乱时掳获,如此一来弊端也很明显,荒地开垦完就进行不下去,局势稳定下来民心就稳定不下来。

明朝洪武年间的屯田比之有所改进,但是本质依旧没什么区别。

大概明君之间都会惺惺相惜,阿飘爹们对老朱的评价都很高。

明朝军队依靠卫所屯田恢复了北方的生产,还借屯田之利将势力深入到辽东河西以及云贵一带。

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各地情况不同,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不同比例,不仅能靠屯田解决军需,有时候发完饷银后甚至还有盈余。

老朱对他的军屯政策非常自豪,还说过“吾京师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豪言。

不过明朝的军屯同样没能持续多久,战事一结束问题立刻就冒了出来。

和曹魏时一样,局势能稳定民心就没法稳定。

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军事化屯田只能在大乱之世应急,正常年景还得按照传统的耕种模式来。

巧了,他们现在没法传统,就得用军事化管理来应急。

天下越来越乱,还没到能安生过日子的时候,这几年先用屯田来恢复生产安置流民,等过几年情况稳定下来再及时放归百姓就能避开屯田的弊端。

他们带来的粮食很多,但也不能坐吃山空。并州地广人稀,不说能做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至少得能养住驻守当地的兵。

看今年春耕的情况,他觉得他的安排还挺好的。

抓来的贼匪和招募的流民都很给面子没有搞事儿,只要收成能达到预期,接下来并州其他几郡也都能按照太原、上党两郡的模板来。

大部分人身体里都流着争强好胜的血,奖励制度比惩罚制度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荀晔抱着胳膊思考目前遇到的小问题,时不时和旁边的张辽说几句话,聪明人商量广纳豫州士人以及明哲保身,他们和不聪明的人商量怎么种地。

没有他们努力种地,将士们哪儿来的吃和穿?

不一会儿,聪明人那边商量出结果,荀爽再次将侄孙点出来,“明光,你准备一下,明日带人回颍川迎豫州同乡至并州。”

荀晔愣了一下,“只去颍川?”

荀爽点点头,“到颍川后直接去找奉孝,之后的事情听他安排。”

荀晔:……

也就是说,在袁绍袁术还没彻底撕破脸的时候,您老人家已经着手安排挖人了,是吗?

再问一遍,家里人集体升级智商的时候是不是把他漏了?

QAQ~

这些天包袱款款来晋阳的老人家源源不断,他以为叔祖的人脉多是这个年纪的老者,现在想想,文若叔和叔祖凑到一起后他们家的人脉根本没有年龄限制。

难怪奉孝叔拖延到现在都没动静,原来是接了秘密任务不和他说。

荀小将军心里委屈,面上丝毫没有表现出来。

身为家里武力值最高的崽,接人的任务非他莫属。

如果智商地板不也是他就更好了。

武力天花板智商地板,这描述听上去真的很吕布啊。

会议结束,所有人该回官署回官署该回军营回军营。

荀悦示意荀晔留下,等人走的差不多了才看向主位问道,“叔父命明光回颍川,可是想让他将沿途流民都招揽来并州?”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以他们家傻小子的性子,路上遇到流民肯定不会袖手旁观。

荀晔很有自知之明,不好意思的说道,“阿父不用担心,太原和上党还有很多荒田,来多少都能安排。”

接纳流民最难熬的是只出不进的第一年,正好再过俩月就是秋收,别说只是接纳路上的流民,就是太行山里的贼匪全部下山说要种地他们都养得起。

不知道今年冬天会不会冷的过分,但是不管冷不冷都得防备胡人南下,到时候正好让他们去打胡人。

也就这几年能靠荒地来稳定流民,等人口饱和养不起那么多人就得琢磨扩大地盘了。

没办法,就算现在能出海寻找玉米土豆红薯花生,找到的东西和后世改良过的高产品种也不一样。

荀悦无奈的看他一眼,“阿父的意思是,主动招揽流民会得罪地方主官。”

治下百姓流离失所不是好事儿,地方官员也要脸,别处流民流落到他们治下他们或许紧闭城门不会管,但是肯定会唾骂别处官员无能。

流民主动逃到并州被他们接纳是一回事儿,他们到豫州带走豫州百姓又是一回事儿。

这次和之前搬家不太一样,当时带走的只是附近几个村落,地方官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

招揽流民动辄上万,地方主官或许会窃喜治下流民全部去祸害其他地方,但是也有可能倒打一耙骂他们胡作非为。

荀晔皱着眉头听他爹说完,“他们自己治理不好地方还不让百姓去能活命的地方?这是什么道理?”

遇到流民的时候说流民是不稳定因素连城门都不开,有地方能接纳流民了又说那都是郡县丁口,好话坏话都让他们说了是吧?

荀悦叹气,“所以走的时候多带些兵马。”

反正已经要得罪人,不在乎更嚣张些。

荀晔:……

爹,您好像崩人设了。

“你父亲说的没错,走时多带些兵马,省得路上遇到不长眼的看你年轻就欺负。”荀爽拿出几片竹简,“这几位需要你去单独拜访,即便他们不来,该有的礼数不能少。”

荀晔接过竹简,拍拍胸脯道,“叔祖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刚还说着世家大族爱抱团这就被安排去抱团沟通感情了,行吧,他争取把能忽悠的都忽悠过来。

得先有能用的人才能担心底下人拉帮结派,要是手底下没人那还拉哪门子的帮结哪门子的派?

荀悦让他把手头的事情安排好就尽快启程,等人走了才没忍住摇头叹气。

傻小子从颍川到京城再到并州也算经历过不少险境,过程中受的苦是半点都不往心里去,结束后就知道傻乐,这记吃不记打的性子到底随谁?

“明光心思简单却敏锐,他没你想象的那么好骗。”荀爽温声道,“你和友若文若都是心思太重,事事都要追求万无一失。可世上没有那么多完美无缺的事情,明光这样就很好。”

大概是族中的教育出了问题,这些小辈一个个的比他们这些长辈还要端着。

读书是让他们明理明智择善而从,不是说事事都得按照书里的标准来。

天下罔顾礼法的事情多了去,防君子无法防小人,太较真除了吃亏还是吃亏。

他这辈子已经因为这个吃了不少亏,没想到回头一看家里的小辈都长成了吃亏的模样。

不好,这样不好。

偌大一个荀氏,竟然只有幼时失魂未入族学的阿牞赤子天性什么都不怕,看来他们家的教育真的出了问题。

荀悦张了张嘴,看看痛心疾首的叔父,摸摸鼻子什么都没说。

他想说他们这一辈也不傻,尤其是他和几位已经出仕为官的从弟,两次党锢都让他们赶上,朝廷什么情况他们心知肚明,真到那个时候不会明知道前面有坑还往里跳。

算了,叔父许久未曾和家里人相处,再多熟悉几年就知道了。

荀晔离开官署直奔城外军营,他有新任务要离开晋阳且归期不定,正好把这些天培养出来的政委预备役拉出来溜溜。

种田大业已经走上正规,少他一个也不耽误干活。

虽然不是北上雁门剿匪,但是回颍川也是个很有挑战的活儿。

韩馥都能在搬家的路上被人截杀,他们并州最近树大招风,不知道会不会有眼红的家伙半路找茬。

在任的豫州刺史是孙坚,即将上任的豫州刺史是周昂,一山不容二虎,万一打仗的时候误伤到他怎么办?

话说乌程侯外出奋斗带着儿子吗?小霸王孙策是在老家还是在豫州?

曹老板打仗都带着他们家大公子曹昂,孙老板外出奋斗也得上阵父子兵好让观众一饱眼福啊!

……

第二天一早,荀小将军点好随行兵马准备出发,虽然不知道小霸王身在何方,但是先等到了他们并州的大霸王凯旋。

神驹赤兔来去如风,把后面跟着的大部队甩的老远。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马中赤兔,人中吕布”。【2】

荀晔看看明显还是少年体的自己,再看看太阳底下仿佛在发光的成年体吕奉先。

咬手绢儿.jpg

冷静!淡定!没关系!

最多五年!五年后他的个头就长成了,到时候威风凛凛肯定比吕奉先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