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双更合一(2 / 2)

一口吃下去,宋明瑜这才叹了口气,“确实压力有点大。”

店铺扩张,是她一开始就有所规划的,这不是一个小决定,遇到问题也正常。

毕竟涉及到门面,人手,还有很多方面的协调。

但宋明瑜没想到,最大的阻力竟然是来自银行。

“明瑜”和“明香”在今年都要进行扩张,尤其是明瑜餐饮这边,今年一口气要开不少店铺,光靠宋明瑜手里的资金肯定不行。

宋明瑜本能地就想到了去银行贷款,和几十年后不同,这年头贷款的人极少,甚至像针织总厂这种大企业,可以做到无息贷款。

如果能批下来贷款就不是问题,以宋明瑜的理解,她的公司如今在南城名气口碑都比较不错,这件事办起来应该不难。

她也没拖沓,想到就抽空专程跑了一趟本地最大的南城银行。

然而,行长倒是见到了,收到的答复却不太好。

“宋同志,我们银行的信贷主要还是面对那些信用良好的企业。”行长语气温和,但话里的意思却一点不委婉,“我们也要考虑贷款的风险。”

意思就是不给她贷,再进一步问是什么理由,行长就搬出来担保之类的问题和她打官腔。

“……反正字里行间就是说,公司和国营企业不一样,我们没有厂房和土地作为抵押,谁知道个体户哪天就倒闭了,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盛凌冬一针见血:“你这是遇上老古董了。”

“是啊,老古董。”

宋明瑜又何尝不明白,说白了这年头的银行还没有完全规范,很多时候贷款能不能办,就是行长一句话的事情。

她就是正好遇到了个看不惯个体户的老古董行长。

这不奇怪,并不是什么部门都和工商局一样开明。

别说今年已经是1986年,个体户跟雨后春笋似的一天比一天多,就是几十年后,也有很多领导看不起私企老板呢。

宋明瑜也只能暗叹自己倒霉,偏偏就遇上了这么个讲不通道理的,她怎么和对方据理力争都没用。

更倒霉的是,除了南城银行,宋明瑜还真不到其他银行可以办下来贷款,这年头连银行都没几家呢!

吴书记听说这事儿,倒是给她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民间借贷,“这是个实在不行的办法,也能解决问题,但是风险很大。”

宋明瑜肯定是不乐意去找私人借贷的,尽管这才是这年头最常见的借钱方式,甚至好多个体户之间还兴“赊销”呢。

赊销的意思就是,先欠着供货商的钱,等卖完再结账,这样就比银行灵活,批发商能结款,个体户也不会被货款压垮。

但宋明瑜光是想一想总厂的三角债,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银行借贷是官方途径,对银行对她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民间借贷不一样,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跟她的思路完全不合。

宋明瑜喝了口茶,忍不住感慨:“说到底,我们这种个体户虽然做成了公司,但比起国营厂子那种真正的巨无霸,还是难太多了。”

她还是个穿越人士呢,都遇到这么多困难,前世看到那些白手起家的大佬比她的处境可艰难得多。

宋明瑜对“创业”的难度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不过也没关系,大不了我就一家一家地慢慢开。”

分摊掉成本风险,大不了就是速度慢一点,但每一步走得稳当也挺好。

“说不定到时候银行还要来主动和我谈合作呢。”

盛凌冬沉吟了一下:“其实,这两条路可以都不走,还有一种方法。”

“嗯?”

“明瑜,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完全可以合作。”

盛凌冬缓缓说道:“无论是餐饮公司,还是服装公司,你都需要运输,餐饮这边还得有仓储,有稳定的供应链——这些我本来就在做。”

“你现在品牌已经做起来,我也觉得,应该趁这个机会一举扩张,把南城的市场整个吃下来,扩大‘明瑜’的影响。”

“我的想法就是,合作。”

“这样,你的资金可以解放出来,放在租金、装修还有备货这些地方,我也可以从中赚一笔——”

盛凌冬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国内现在物流发展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生鲜冷链运输更是才起步,许多运输车队的重点目标,还是放在房地产、工地这些行业上。

盛凌冬当然不想放弃这一块利润,但光是和别人抢这一块利润,他这个后来者不见得讨得了好。

之前在珞璜两人吃饭那次,宋明瑜提出让他尝试一下搬家业务,盛凌冬很听劝,回去就组织起了搬家事业部。

没人做的事情,他来做,他就是唯一的龙头。

如今码头,不,可以说大半个南城的搬家业务,都绕不过他盛凌冬的队伍。

尝到过一次甜头,盛凌冬就在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没人做,但是又足以带来利润的生意可以尝试。

宋明瑜的餐饮公司,给了盛凌冬新的灵感——他完全可以做餐饮业的生意。

餐饮业需求新鲜食材,在这年头只能依靠解放货车短途运输,还得人工搬运,要么就只能自己去市场分批运货。

品质和时间都无法保证。

但盛凌冬自己本身不缺人脉和资源,他完全可以做源头采购到配送这完整的一条线。

他唯一需要的,就是固定的合作对象,一个能源源不断提供需求的餐饮店。

当然,这是工作上的理由。

盛凌冬继续说道,“物流这边的合作,可以当做我对‘明瑜’的投资——明瑜,你要不要考虑一下,合作赚钱,你的生意我不会干涉。”

他语气轻松,“反正之前我们也合作过那么多次,论信誉,我想我在宋总心里应该还不错?”

另一个不能说出口的理由,就是他希望和宋明瑜的关系能更加紧密。

他知道,宋明瑜最在意的除了言川和林香他们这些亲近的人,就是她一手做起来的品牌。

如果两人能达成深度合作,无形中就是绑定在了一起,那么以后无论宋明瑜去哪儿——他都不会被甩下。

合作伙伴的身份,共同利益放在眼前,比仅仅一个“朋友”的头衔,更加稳固。

宋明瑜的确心动了。

银行不肯借贷,资金问题是实打实放在面前的问题。

她当然可以想其他方法,但耗时耗力,而眼下处于“明瑜”最关键的发展期,能节约时间,那当然好。

盛凌冬早在明瑜小饭馆刚做起来那会儿就和她合作了,这两年来,“明瑜”的进货的确从来没出过问题。

不仅没问题,盛凌冬物流事业越做越大,也仍然很重视这单八百年前的小生意,如今请他接这种单子,可不是这种价格。

加上火锅店他还忙前忙后地帮忙……宋明瑜思索了一会儿:“你让我考虑考虑。”

她没一口答应,也没回绝,这涉及到她的“明瑜”,当然不可能在饭桌子上几句话就敲定。

盛凌冬也明白这一点,倒不如说宋明瑜这样的反应,已经让他很心满意足。

没拒绝,那就是有希望。

他没再继续往下说,而是转移了话题,一顿饭两人都吃得很高兴,只在临开车离开的时候,他才提了一句。

“合作的事情,我等你的音讯——不用急,赚钱的事情,慢慢考虑。”

宋明瑜被他逗笑了:“嗯,我知道,盛老板不做亏本的买卖,我会好好考虑的。”

盛凌冬喜欢赚钱,遇到赚钱的事情就斗志十足这件事,两人在刚认识的时候,宋明瑜就意识到了。

只能感叹一句,世界上还是卷王太多,她已经自认够勤奋的了,盛凌冬比她还勤奋。

这么想来,两人还真是每次见面吃饭都在聊生意规划,聊未来发展,和前世那些令人烦躁的应酬唯一不同的就是,她和盛凌冬的确聊得来。

宋明瑜挥手和那辆白色的小旅行车道别,转身缓缓踱回了火锅店。

吃完饭,她总算是良心发现,又想起了“贵客”郑二少,不过出乎她意料的是,夏娟却说郑嘉佑在她离开没多久之后就走了。

“那个郑少爷看锅底上来的时候表情就有点奇怪,一直没烫菜,我想会不会是他没吃过,就帮了一下忙——”

结果她帮忙烫的那盘豌豆尖,郑嘉佑刚往嘴巴里送了一口,就惊天动地地咳了起来。

吓得一包厢的服务员全都过去关怀,偏偏郑嘉佑好面子,说什么都不肯承认自己吃不了辣,硬是把其他菜也烫了。

“过了一会儿就说他有事,结账就走了。”

夏娟觉得可惜,那些菜烫了也没吃,宋明瑜差点笑晕过去。

还真是战五渣嘴硬非要挑战巅峰局,她光是想想就知道,郑嘉佑这会儿恐怕很不好过。

花孔雀怕不是要变成炸毛孔雀。

夏娟担心郑嘉佑吃出个好歹,宋明瑜安抚她:“没事,真有什么事儿,张总经理会跟我们说的。”

以郑二少的性格,恐怕有什么事也不会愿意被人知道——但没办法,这也怪不了她们明瑜火锅店吧?

谁叫他非要逞强呢?

这一天除了郑嘉佑这个“奇葩”,其他时候都是顺顺利利平和度过,宋明瑜很是高兴,晚上歇业的时候每个服务员都包了个大红包。

“今天辛苦了。”

宋明瑜第一次没有亲力亲为跟全程,店里有夏娟和陈冬青两个负责,她果然要轻松了许多。

晚上难得早点休息,宋明瑜还想着最好是睡个懒觉,第二天一大早,家里的座机电话却响了起来。

是来自《南城晚报》的电话——

“宋总,还记得我吗,我是《晚报》的祝秋秋……是这样,省里出版社想请你去一趟锦城,你看最近有没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