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自从小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中国的第二个陈景润。马致远的童年是在各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熏陶下成长的,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华罗庚,陈景润等世界名人早已扎根于他的脑海中。
马致远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工薪家庭。父亲在工厂里做电工、木工、焊工,而母亲则在自来水厂整天面对着无限循环的传输带发呆。马致远出生之时,马母就知道自己儿子不凡,她说:“我儿子以后可是科学家。”当时病房里的其他人都被马母逗乐了,笑问道:“你怎么知道你的儿子以后是科学家?”马母自信地说:“我有预感。”而马致远的名字“致远”则是她们家附近的一个满腹经纶的“大师”赐予的,宣称古书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马致远也没有辜负母亲——当马致远满月的时候,他母亲当着众多亲戚的面把小馒头、钢笔、香烟、墨镜摆在他的面前,完全懵懂无知的马致远竟然把小手直直地伸向钢笔。其他客人都震惊了,纷纷祝贺:“马家要出人才了。”“老马你儿子以后飞黄腾达了可不要忘了咱老本家啊。”“这天生就是握笔杆的。”马母风姿卓绝地说:“俺儿子以后就是大科学家。”
马母在马致远四五岁的时候就教他数数,专门把竹块用细线连起来让他从一到一百练着说。有一天他们附近的学前班老师走过马家,看到马致远咿呀咿呀地说:“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很是惊讶,问道:“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聪明。”于是,望子成龙心切的马母只让马致远读了半年的学前班就把他推进一年级的大门——的确,马致远完全掌握了学前班需要掌握的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马致远的成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尤其是数学,如果哪次马致远没有考满分,必然会挨马母的呵斥。
然而,到了高中后,马致远的成绩直线下滑。以年级五十的成绩进入金门三十八中,但马致远在第一次月考就跌落年级一百,然后不断下滑,知道稳定在年级两百名。马致远对母亲的解释是:“高中学习好的太多了,比我聪明的一抓一大把,我就是再努力,也赶不上。”马母叹一口气还是鼓励道:“只要坚持,肯定会进步的。”
事实是,马致远自从来到教学全封闭的三十八中后,就感觉自己作为一只雄鹰终于挣脱了绳索的束缚。高一第一个月,马致远基本没有学习,他加入了一个歌唱团,夜以继日地恶补乐理知识。
马致远翻烂了母亲送给自己的《中外名人故事集锦》之后,只有三个人印在他的脑海中,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陈景润,一个是贝多芬。对于爱因斯坦,他是出于完全从灵魂上的臣服;对于陈景润,他是被他夜以继日、继晷焚膏的精神所震撼了;而对于乐圣,马致远则是沉醉于贝多芬所创造的音乐世界了。马致远除了决定要在数学界叱咤风云外,他还有一个念头,成为一个世界级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