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施郎事件(1 / 2)

第18章 施郎事件

郑成功虽然重赏施郎,以表彰他在厦门抗清一役中的杰出表现,但在郑成功心里,施郎这个人绝对不能加以重用,必须要严加防患,为什么呢?

因为施郎这个人,飞扬跋扈,盛气凌人,如果不以铁腕以约束之,那么发生在南明军队中的武人自雄、拒绝服从命令的一幕又将在郑军中重演,而郑成功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施郎自投奔郑成功后,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是极为杰出,首先他以一套全新的方法训练海军,他不仅是郑军中最精通海上战术的将领,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海军将领;其次,他参加闽南战役与潮阳开拓根据地的战争,战功赫赫;再次,他是郑成功计取厦门岛的主要策划人,一举奠定郑成功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根基;再加上他在马得功入侵厦门后的以少攻多的优异表现,都可以看出施郎这个人是难得的人才。

对于施郎,郑成功也很矛盾,他对施郎的防患心里,是有一些根源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施郎的故事。

他是泉州晋江人,出生于1621年,自幼聪明,有悟性,而且膂力过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兵法。

十七岁时,他投奔到郑芝龙军中,由于他精明能干,被提拔为千夫长,后来又升任左冲锋。

1645年,大学士黄道周慨于时局危恶,招募三千人入江西作战,二十四岁的施郎也在应募之列,本想借此机会在战场上一展才华,但很快他发现黄道周只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书生,便劝黄道周最好是解散部队,只带少数人前往赣州,以隆武政权要臣的身份,调动节制各路军事力量,但黄道周拒绝了。施郎心知黄道周必败无疑,索性逃回福建。

郑芝龙降清后,施郎也连同其他郑国将领归降清军,并参加了李成栋进军广东的军事行动,参加了进攻顺德、东莞、三水、新宁等地的战斗。

李成栋反正归明后,施郎投奔到郑成功麾下,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包括攻克云霄之战、潮阳剿灭土豪的战斗以及厦门岛保卫战,并且他是郑成功计取厦门岛的主要策划人,他的军事才能显露无疑。

施郎的个性张扬,不知收敛,史书称他\"度量褊浅,恃功骄纵”,在郑成功麾下他固然表现杰出,但同时施郎也越来越显露出他难以制约、飞扬跋扈的一面。

在潮阳时,施郎与其弟施显均手握兵权,仗着自己的功劳,盛气凌人,其他诸镇的将领都不敢得罪他,只有时任后劲镇的陈斌看不惯施郎的作为,敢于与他发生正面冲突,陈斌扬言:“彼恃兵力,吾兵足以敌;若彼手段,虽兄弟,吾用只手揉躏之。”

由于陈斌有万夫不当之勇,所以施郎奈他不何,但却暗地里在郑成功面前说陈斌的坏话。

陈斌这个人虽勇,但心机却远不如施郎,所以最后还是斗不过他,索性率着军队逃跑了,然后写了一封信给郑成功,陈述逃跑的缘由。

郑成功了解事情真相后,对施郎这个人开始有所反感。

1651年初,郑成功决心南下勤王,施郎显然并不赞同这个决定。

史料没有给出更多的说明,我们只知道施郎以委婉的口气劝郑成功说:“勤王臣子职分,但郎昨夜一梦,似大不利,乞藩王思之。”

施郎说的大不利指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他认为南下勤王并不现实,因为郑军的军事优势全在海军,如果脱离海上,在陆上与精锐的清军硬拼,那么面对清军在骑兵上的优势,郑军是很难抵挡得住的;也可能施郎认为远离基地作战,得不偿失,因为厦门岛本身并非坚不可摧,一旦清军对摧残根据地,那么南下舰队将失去后方保障。

不管是施郎真实的想法怎样,在郑成功看来,施郎是恃才自傲、敢挑战其权威,自从南明以来,内部一直存在将领难以约束的情况,郑成功决心要在他的集团内部杜绝此现象,虽然郑成功名义上归属于永历政权,然而他实际上东南沿海一支独立的势力,无论是军队、装备还是财政,完全独立,并不依赖于永历政权。

在南明大系统内,郑成功这支力量是相当特殊的。

起初这支力量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郑成功起兵后,他几乎没有一块立足之地,而且在兵力上也少得可怜,郑芝龙遗留下的庞大的军事资本,除了降清的军队之外,其余基本上落入郑彩与郑鸿逵之手,郑成功是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以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几乎是从零开始他非凡的事业,他能在南明诸多地方势力与清军巨大压力下崛起,实见其非凡的领导才能,还有一点,他很早便意识到,必须要杜绝内部的混乱,他以高超的技巧与强有力的手腕,约束住难以管制的郑家军旧将以及归附过来的土豪首领,他执法严厉,几乎是冷酷无情,但他在战斗中能亲临前线,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这种勇气与胆识是其领导力与威信的基础。

施郎入伍时间比郑成功要早八年,既英勇善战,又富于谋略,这使他恃功自傲,不仅与其他将领矛盾重重,而且还逼走勇将陈斌,这使郑成功意识到内部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隐患,所以当施郎委婉地暗示南下勤王有\"大不利\"时,郑成功乘机解除施郎的兵权,缴回他的左先锋印,并将他的军队交给部将苏茂,让施郎告假闲居返回厦门岛。

闲居后的施郎并非无所事事,他返回厦门时,正好遇到马得功的清军入侵,他马上率仅有数十人投入战斗,并且在战斗中击退清军,并进逼到中左所城下,足见他超人的军事才能。

在整个厦门战役中,他是功劳最大,同时也是受到赏赐最多的一人。对施郎这个人,郑成功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施郎的才华确实无人可及,另一方面,他又是难以约束的一个将领,所以当郑成功返回厦门后,仍然未把兵权交给施郎。

施郎的副将苏茂、万礼都掌管一个镇的兵力,而他却还两手空空,施郎心里非常不舒服,满脸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