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誓师北伐(2 / 2)

殿后的是郑成功的主力舰队,辖左武卫镇、右武卫镇、中权镇、援剿后镇、水师一镇、水师二镇、水师三镇、水师四镇、水师五镇等,总兵力四万人。

参加北伐战争的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人,几乎是倾巢而出了。这里还有一个需注意的细节,以上的军队似乎没有包括张煌言的部队,张煌言是在张名振去世之后,接管了他的军队。张名振、张煌言一系的鲁军与郑成功的关系颇为复杂,既受郑成功之节制与指挥,又保有很大的独立性。张煌言的部队一同参加了北伐战争,根据《小腆纪年》之纪载,郑军北伐总兵力为十七万人,这个数字估计有所夸大,但是应该将张煌言的部队也包括在内了。

郑军庞大的舰队逆风行驶,迎风破浪。这次出征并不太顺利,海面上不仅刮起北风,暴雨也不期而至。狂风巨浪显示了大自然的威力,即便是经验老到的水手也会为之恐惧,郑军舰队被迫在沙关停驻了十几天。由于出征的兵力十分庞大,郑成功计划从敌占区夺取粮食,雨过天晴之后,舰队继续北上,目标是浙江温州一带的产粮区。

六月四日,舰队航行到了福建北部福鼎县东的前岐港,郑成功亲率一部分人马在此登陆,这一地区的清军守兵望风而逃。登陆部队向北挺进,抵达闽浙分界线上的分水关,越过分水关后,进入浙江南部的平阳县。

在平阳县内,有一条河流,自西往东流注入大海,由于刚下了暴雨,河流水位上涨,水流湍急,郑成功调来小船,运载将士渡河。六月七日,大军直逼平阳城。

平阳城外有一条护城河,郑成功命令先锋部队架设桥梁,其余部队到附近取粮,并且制造攻城器具。郑军士兵在平阳城下伐树制造云梯,平阳城内的清军并没有放炮或放箭来阻止,郑成功笑着对诸将说:“此城可不用强攻,招之必降。不然哪有听令我军随意在城下搬取木材呢?此城如果投降,近在咫尺的瑞安城必定也闻风归降。这么一来,省了一番残害,我军也可以取到足够的粮食,如此则算幸运了。”

果然不出郑成功所预料,平阳清军守将车行暹一看到郑军人多势众,军容整齐,又日夜制造攻城器具,心里惦量一下,这哪是郑军的对手啊,正在迟疑之时,郑成功派遣张英与马信前来招降。车行暹心里想,负隅顽抗,必定粉身碎骨,这将是鸡蛋碰石头的战斗,得,还是投降吧。

车行暹开城门向郑军投降,郑成功再严军令,所有将士不得犯下禁条,否则格杀勿论,郑军进城后,秋毫不扰,草木不动。郑成功要以此举来在江南百姓表明,我大军乃是南明之师,乃是仁义之师。

占据平阳县后,郑成功攻心为上,让车行暹前往邻近的瑞安县招降驻守的清军。车行暹急于立功,不负所望,成功地说服了瑞安县守将艾诚祥前来归降,同时归降的还有副将窦奉先、杨志道等人。

在唾手降服两城之后,郑成功令各镇在浙南地区取粮,每镇官兵均须备足七个月的粮食,然后将粮食运往海边,装上大船。这样一来,郑军的粮食问题解决了,郑成功也意识到北征之路不仅遍布荆棘,而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就在郑成功北上进攻平阳城时,福建的清军想乘虚进犯厦门岛,清军企图率先夺取白沙城。六月三日夜,清军对白沙城发起进攻,并于四日凌晨攻入城内,一度占领了白沙城。留守后方的前提督黄廷责令援剿前镇收复白沙城,在援剿前镇官兵的奋勇出击之下,终于击退清军的进犯,并缴获了不少清军马匹与武器。清军在白沙城的进攻被打退后,进犯厦门岛的计划也泡汤,郑成功北伐遂不复有南顾之忧了。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