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内部的格局(2 / 2)

从郑成功本意上说,敌人太强大,与清军相比,郑军在许多地方是居于劣势的,比如说骑兵,这是一大劣势;在火炮上,在攻城器具上,郑军也远远不如清军,这从海澄战役便可看出来,郑军完全被清军的火力所压制,所以郑军必须要以魔鬼般的训练来赢得战场上的优势,将每个士兵都训练成魔鬼战士。

只是郑成功过于急于求成,以此恐怖高压手段,遂使将领人人自危,也引发了一些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护卫前镇陈尧策被解职后,由副将蔡飞统领护卫前镇,但蔡飞的指挥能力一般,不久后,他率全镇士兵驻守同安马巷,当时清军马得功率军夜袭,结果护卫前镇猝不及防,军队被清军骑兵冲散,蔡飞率败兵返回厦门岛。郑成功二话没说,当即斩蔡飞。

对郑军来说,也有好消息传来。曾经在潮阳归降郑成功的\"大巴掌\"陈斌,当年由于与施郎不和,便率军出走,并给郑成功留一封信解释原因,现在又重新前来投奔。郑成功很高兴,将刚刚处死指挥官蔡飞的护卫前镇交给陈斌这员悍将。

同时,郑成功强化了军队中的监军机制。设监督、监营、督阵官等,随同各镇出征战剿,监军手持一面铁竿红旗,上面写有几个字:“军前不用命者斩,临阵退缩者斩,副将以下先斩后报。”

为了防止这些监督权力过大,再设总理监营,以管理大大小小的监督。以督运都督翁天祐为总理监营,郑德、陈勋二人为左右协理监营。

这种监督制度,是郑成功对武将的一种管理手段,监营是监管营一级的,而监督是监管镇一级。一般来说,监督只能监管到副将以下,但是后来郑成功又在军队中安插监纪,以监管镇一级的高级军官。这种监督制度,也引起了郑军一些将领的极大不满,比如后冲镇的周全斌,这是一位很富有战略眼光的将领,他曾经以非常不满的语气给郑成功写了一封密信:“监督监营久在行阵,至于监纪,或初拔士子,或裘绔公子,能识军中功罪为何物,而可令其临纪统镇提督耶?”

周全斌这封信,可以看出,监督与监营实际上都是属于军队常备人员,而监纪则不是,这些充当监纪的人多是文官。以往郑军力量还比较弱小时,郑成功往往都是亲自指挥作战,所以并不需要监纪,而现在军队规模庞大,郑军将领出征时手握重兵,所以郑成功要预防将领的不忠诚与叛变,以监纪随军出征,并不是让这些人去指挥打战,而是密切监视将领的一举一动,并向郑成功汇报。

但是面对将领们的抱怨,郑成功也必须得小心谨慎,所以当周全斌提出质疑后,郑成功也提心监纪与将领日后不和,导致严重后果,所以他在监纪人选上,也比较注重选择一些有责任心并且品格较优的人。

此时,清军已经准备开始对郑成功发动进攻,大批的清军源源不断地调往福建,清世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二儿子济度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率师南下。

鉴于清军大举南下,而且在兴化、泉州、漳州的粮饷也征收得差不多,郑成功决定避其锋芒,放弃从福州经兴化到泉州、漳州的大片地区,同时命令在放弃这些地方时,所有的城池的城墙全部拆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清军无城可恃,以便于郑军在运动战中追杀。

郑成功放弃这些城市据点,足见他的战略眼光,他并不以一城一地的争夺为主,因为清军拥有火炮与攻城武器的优势,一旦包围这些城市,郑军如果不实施援救,那么最终被然被击破,如果实施援救,那么远道奔袭,主动进攻,敌军又拥有强大骑兵,郑军仍然难以摆脱劣势。所以郑成功将防线大为收缩到以厦门岛为中心的沿海一带,将拆毁各城的石头运往厦门、海澄、白沙、下店、丙州、金门等几个地方,修筑坚固的堡垒。形成为一个可以相互呼应的防御线。

既然清军大举入闽,郑成功索性来了个大踏步进退,在福建战场紧缩战线,将防御区缩小到厦门岛附近约半径约五十公里的区域内。然后在外线展开反击,一路南下广东,这路兵团由前提督黄廷统辖,包括戎旗镇、左先锋、右先锋等精锐兵团,共计十二个镇的兵力,由漳浦、诏安南下潮州,驻军征饷。另一路由由水师右军总指挥忠振伯洪旭为水师总督,陈六御为总制五军戎政等会师进入长江,捣其心腹,使彼不得并力南顾。”

这个战略,可以归结为:内线防御、外线出击。且不论这个战略是否高明,其体现出郑成功举重若轻的从容镇定与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定远大将军达度统领三万精锐满汉骑兵入闽,与闽地清军会合之后,至少有五万人马,而此时郑成功居然把主力悉数外调,在福建省内只留下后提督、奇兵镇、左冲镇等少数几个陆师镇的兵力防卫,这个胆略与勇气,确实是无与伦比。

这次豪赌,郑成功会成功吗?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