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收复台湾的决策(2 / 2)

最终郑成功力排众议,确立了攻取台湾的决心。就在郑成功决定攻取台湾时,这年的正月七日,顺治帝病逝于北京,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清朝新君初立,封建王朝每当权力交接之时,总是多事之秋,清政府内部权力重新分配,在这么一种情形下,清军暂时不会对东南大举用兵,这对郑成功是攻取台湾的一个良机。

郑成功下令修葺船只,并在二月移师金门,整顿军队,准备粮草与武器,积极为攻台之战作准备。参加攻台之役的部队多是郑成功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包括亲军镇、右武卫镇、左虎卫镇、右虎卫镇、提督骁骑镇、左先锋镇、中冲镇、后冲镇、宣毅前镇、宣毅后镇、礼武镇、援剿后镇等,总兵力二万多人。

三月初十,郑军舰队在金门料罗湾集结,当时军队内部谣言不断,很多士兵对这次跨海作战没有信心,心怀畏惧,不断有人逃跑,郑成功不得不派人将逃兵捉回来。大军尚未出征,军队就开始出现骚动,这在郑军以往的历史中是未曾出现的,这也可看出征台之战,从一开始就内部分歧极大,这对郑成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艰巨考验。

是真英雄,便不会因为挫折而失去进取之心。

三月二十三日,终于迎来天时霁静的日子。征台舰队终于开航,数百艘战舰浩浩荡荡,向东驶去,很多人对台湾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只认为那是一块海外荒蛮之洲。这一天的航行非常顺利,次日,郑军舰队抵这澎湖列岛。

郑军在澎湖列岛停泊三天,准备等侯顺风时启程,在这段时间里,郑成功巡视了诸岛,并对诸将说:“台湾若得,则此为门户保障。”三月二十七日,郑军舰队继续向东航行,但是遇到逆风,不得已退回澎湖岛。这时郑军遇到了一个麻烦,当时何斌跟郑成功说,只要到了台湾,不愁没有粮食,所以各军只携带了数日的粮食,没想到途中受阻于风,粮食供应开始紧张了。

郑成功下令在澎湖诸岛取粮,但这些小岛因面积狭小,没有田园可种水稻,只有一些蕃薯、大麦等,而且数量很少,总计只收罗到百余石,只够二万多人的军队一餐之用。这种情况是郑成功始料不及的,他大吃一惊,便于三月三十日晚,下令舰队必须启航。然而此时风向不顺,而且风雨交加,海面上还有雾气,诸将请求等风雨过后再启航,郑成功答道:“冰坚可蹈,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湾,今晚开驾后,自然风恬浪静矣。”

舰队驶出澎湖列岛后,风雨开始减弱,但是海上的波浪仍然很大,加上天色很暗,一路上险情环生,但是郑成功不为动摇,坚持继续航行。三更之后,云收雨散,天气清朗,郑军舰队总算有惊无险,数百艘战船向台湾的方向开进。

次日拂晓,舰队抵达台湾岛外沙线,天亮时,驶抵鹿耳门。

能否赢得攻台战争的胜利,首先是郑军能否顺利完成登陆。当时荷兰人盘踞在台湾西南的赤嵌城与热兰遮城,在西部有一系列的小岛屿,进入的航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为北航道,又称为鹿耳门港道,这条港道水文条件十分复杂,港道曲折迂回,且水深较浅,大船难以进入,根据《台湾县志》的纪载:“水底皆沙,纵横布列,舟不可犯,就其稍深处觅港出入,港路窄狭,仅容两艘。”另一条为南航道,又称为大港道,入口处狭窄,水深可进出大船,但是荷兰人在此修筑有热兰遮城,所以南航道处于荷兰人的炮火打击范围。

为了避开荷兰人的炮台,郑成功选择由鹿耳门港道登陆。这条港道自然条件不够理想,郑军的向导何斌是个有心人,他曾细细勘察过鹿耳门的水道,绘制在地图中,而且亲自为郑军导航。虽然如此,郑军数百艘战船能否顺利通过,特别是一些大型船只是否会搁浅?谁也没有把握,所以郑成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在舰队出发前,郑成功曾对部将们说:“本藩矢志恢复,念切中兴。前者出师北讨,恨尺土之未得;既而舳舻南还,恐孤岛之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军旅,养晦待时;非为贪恋海外,苟延安乐。自当竭诚祷告皇天并达列祖,假我潮水,行我舟师。”能否顺利通这个浅水航道,则要看涨潮时海面能上升多少。

郑成功乘上小哨船,在何斌等人的引导下,先行入港。郑军选择的时机也恰到好处,由于这一天是初一,正值大潮,到了中午时,海水涨潮,海面上升数尺,郑军中的大船居然也可以顺利入港。

郑军之所以能这么顺利成功登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郑军的军事行动相当保密,从舰队出发到成功登陆,荷兰人均没有发觉。这支二万五千人、数百艘战船的庞大军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已经钻到荷兰人的眼皮底下了。荷兰人对郑成功攻取台湾并非全无准备,但是郑军选择在风向不利于航行的季节突然挺进台湾,这是荷兰人没有料想到的,而在郑军登陆前一夜,海面上还风雨交加,荷兰人更没有料到这支英勇的舰队战胜风雨与波涛,奇迹般地出现在台湾岛西部。

在荷兰人修筑的赤嵌城外,有一赤嵌街,乃是百姓之聚集地与市集,其地在现今台湾之台南市内,当地百姓对郑军的到来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并给郑军提供大量的帮助。郑成功发动的攻台之战,从一开始,便是一场正义之战。

1秒记住114中文:www.。手机版阅读网址:.

<r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