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明路(1 / 2)

于宴作为锦衣卫指挥使,已经将这件事报给了圣上,圣上听后却沉默了起来。

觑着圣上的脸色,于宴犹豫道:“孟家小姐曾说,她受过上天的恩惠,所以要多做善事积德,又想着北方艰苦,这才想起做棉衣。”

圣上的思绪被打断,而于宴的话也引起了他的兴趣,“你对孟家小姐倒是了解!”

于宴抿了抿嘴没说话,他不能让圣上知道他的私心。

“臣去年在广胜寺听她和丫鬟说的。”

圣上早就知道孟若华经商的事情,对于孟信收留的那些残疾兵士也是了解的,但这些人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也还老老实实的,他便没放在心上。

本以为孟若华经商,只是仗着孟信的名头挣些钱,他还觉得孟信这闺女没继承他们孟家的风骨,没想到经商挣钱却是为了让孟信少发点愁。

圣上也曾带过兵,当然也知道将领想要军饷有多难。现在他坐在这个位置上,不是他不想给,是真的给不起许多,甚至有时候他想多给些,还要受多方管辖。

他仔细一想,这一年来,虽然有宋府的闹剧,但孟若华确实也做了几件善事。

去年冬季就提醒北方大旱,圣上下旨各地制定防旱措施,因提前预警,大部分州县的百姓都挺了过来。

后来又在难民做多的两个县开设了粮店,源源不断的粮食运过去,一文利息不要的白赊粮食,只为了现在有人手做棉衣,甚至多做的还有工钱拿。

还收留了一大批孤寡,让他们有了遮风挡雨之所。

这些虽不起眼,但这些东西全部坐下来,也需要不少的银两,而且全京城再无一人如她这般。

那些世家豪族只会施粥求得好名声,明显是做给他看的!

再说了,施粥又能花多少粮食,对于那些豪族不过是九牛一毛!

圣上登基的时候,国库就不充盈,这些年又是兵事又是灾情,每一项都要不要银钱,国库收上来的税却不增反减。

因此他看这些世家豪族很不顺眼,只要捉住机会就要动手了。

锦衣卫是圣上明面上的耳目,但于宴知道,圣上手中还有一批人,安插在各个官宦家,因为孟若华的事他才主动报上来。

本就不是见不得人的,若是藏着掖着,反倒显得又别的心思了。

圣上细想了一会儿,忽而眼神微动,不知想到了什么,道:“让她放手做吧!”

于宴暗暗放下心来,孟若华这件事算是过了明路,即便有人想拿此事做文章,圣上也会多思虑几分。

孟若华这件事没宣扬,但也没遮掩,不过东水县和平丰县里京城比较远,棉衣都做成八百件了,京城各家也没得到过消息。

可就在于宴见过圣上后的第三天,孟若华这项举措却悄悄的流传出来了。

甚至有圣上的心腹大臣家的女眷上门询问,随后便大张旗鼓的开始购置粗布棉花,派家中下人缝制。

渐渐的,有六七家加入进来,此时也在京中流传出来,甚至街头巷尾还有小儿唱着歌谣,歌颂这几户人家积德行善乐善好施。

不过七八日的时间,竟传到了宫中,圣上大悦,早朝时候特意嘉奖了这几家的家主,当然也没漏掉孟家。

毕竟孟若华最先做的,圣上当朝大力嘉奖她纯良嘉善,还赏赐了不少东西到孟府,一时间孟府风头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