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夸张的话,刘邦能夺得天下,从而建立大汉,韩信有不可忽视的功劳。】
【一大功臣,就这样死了,令人心痛。】
【楼上的那位,韩信对刘邦心怀怨恨,从而联合陈豨一同造反,这,你是只字不提啊。
难不成刘邦作为大汉的皇帝,还能容许大汉境内,有人造反?
别逗了,刘邦在领兵一道是比不过韩信,他又不是傻子。
杀了韩信,才是最佳的处理方法。
就特么地问一句,一个有谋反之意,能力还贼强的兵仙,史上哪个皇帝能容得下。
哪怕真有皇帝容得下,臣子也要懂事。
韩信在明知钟离眛与刘邦仇怨的情况下,依旧来往密切,这不是找死行为吗?】
【要是韩信在项羽被杀之后,主动放弃兵权,也不表现出争斗的想法,对刘邦毕恭毕敬,或许结局还能有所改变。】
【思来想去,韩信最为可怕的还是他那排兵布阵的能力。
成为汉军的大将军,韩信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作战经验,连所谓的实习经历都没有。
换句话说,就是个毕业的大学生。
不,不能这么形容,韩信没系统地学习过打仗方面的知识。
韩信看了兵书,靠着书中的那点知识,打下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无愧为兵仙之名。
谁说纸上谈兵不行,这里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了,赵括还是别来沾边,毕竟是个失败者。】
战国时期
赵国
赵括一脸郁闷地待在房间中,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明明在作战前,就把要发生的一切,都考虑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本来想看看天幕中的视频缓解心情,结果看到后面,赵括碎了一地的幼小心灵,再一次破防了。
咋的,我不过就是输了一场,就成了所谓的失败者。
照你们这么说,后世所谓的刘备失败了那么多次,为什么不是?
更何况我的对手是秦国的白起,那家伙,不是谁都能对付的。
凭我的本事,输给了白起并不算丢人。
就这么想着,赵括便自己安慰起了自己。
过了好一会儿,眼底涌现出羡慕的目光,
韩信单靠着熟读兵书就能战无不胜,成为后世子孙眼里的兵仙。
真他娘的嫉妒,什么时候,我也能被后世子孙狠狠地记住。
不,不行,我还有希望!
重新燃起斗志的赵括,捡起地上的兵书,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他韩信能做到,我也可以。
大秦
将天幕上的信息全部看完后,嬴政脸上现出失望。
还以为能找到有关仙人的消息,看来是自己想多了。
不过这就是,韩信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兵仙的原因?
用兵如神,其控兵之道不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光是看了兵书,就能做到战无不胜。
这些的种种,放眼如今的大秦,也是很难找到能与之相抗衡的大将。
韩信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可惜最后落得个那样结局。
“陛下,韩信这家伙在兵法上面是无人能及,
微臣感觉,就是脑子不好使。”
嬴政点了点头,“王翦,你果然是朕最信任的臣子。
这,也是朕想说的。”
东汉
刘秀惋惜道,“为什么,为什么朕就遇不到韩信这样的人才。
要是朕有韩信,当初就不至于那般艰难。
还好,朕也是有天命护体的。”
大明
朱元璋看了看天幕,“在攻打暴元时,咱身边若有像韩信这样的人才,
时间一定会大大地缩短,百姓也能少受折磨。”
话语间,朱元璋看到了站在身边的朱标两人。
朱标的站姿非常端正,很是正气,给人一种信任的感觉。
而反观一旁的朱棣,就一直动来动去,没有一刻停歇。
“老四,你给咱站好!”
朱元璋说着话,冷不丁地又给朱棣来了一脚。
你别说,打人一旦打多了,就会越来越想打。
朱棣这小子,还是自己的儿子,朱元璋下手那叫一个没有负担。
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反正朱棣也不敢反抗,自古以来,哪有儿子打老子的道理不是。
朱棣翁声道,“爹,你又打我?”
朱元璋也不为自己辩解,“怎么?
咱打不得你?!”
经过之前几次的教训,朱棣心里也是明白,
还是要稍稍地认怂,不然只会被打得更惨。
“你刚才那句话,我听到了,我要跟徐伯伯讲。”
不能动手,朱棣也是有着自己的方法。
你朱元璋说大明没有大将,那你把徐达,邓愈他们放在哪里去了。
朱重八没有再多说,他相信朱棣这混小子,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永乐年间
朱棣望着天幕上的韩信,充满了同情。
和大部分皇帝不同,朱棣是个真正的马上天子。
熟读兵书的朱老四,清楚韩信的兵法,到底是有多么的强大。
后世对韩信的兵仙之称,可谓恰如其分。
这样的人才,没有死在战场上,没有死在与匈奴的作战之中,实在是太遗憾了。
韩信乃数百年难得一见的名将,要死,也该死在战场之上。
西汉
韩信仰着头,整个身子慢慢地放松,随后缓缓地倒了下去。
从天幕上看完了自己的一生,又看完了后世子孙的评价。
韩信的心里,其实是有点儿高兴的。
自己在后世有兵仙之称,本就出乎意料,还有不少人对自己十分认可。
这些,就已经是足够了。
仔细回顾那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韩信很明白,自己的出身并不算多好。
能从秦末的乱世中活下来,并且取得了不少胜利,已经赚了。
【有这样一个皇帝,他不算个无良的昏君,然,
做出的事情,却往往因操之过急,造成了不少截然的结果。
他接手的是一个才建立不久的王朝,了,在位期间,就发生了不少起义事件。】
嗯?
嬴政皱眉,这样的人是有好心,但对百姓而言,却不是好事。
一昧的操之过急,只会一再地降低在百姓心中的信任。
突然间,嬴政脑子里有了个不妙的想法。
莫非,这也是个二世而亡的王朝。
这位后世皇帝,应该比胡亥要厉害许多。
从天幕得出的信息,胡亥眼里就没有百姓,连自身兄弟都能下得去手。
那位皇帝,只是太过心急罢了。
大汉
汉文帝刘恒摇摇头,“将要出现的这位皇帝,恐怕后世的评价并不多好。
太过心急,通常都办坏事。
而皇帝所处的位置,又与寻常人不一样。
心急的后果,是由无数的百姓来承担。
王朝建立初期,一切都还没有稳定下来,就贸然有所行动。
那么,百姓为此产生怨言,是必然而然的。
就是不知,这个后世的王朝,会不会落得个秦朝的结局。”